• 108阅读
  • 0回复

一本真实而有意义的书——读《特殊连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5
第7版()
专栏:

一本真实而有意义的书
——读《特殊连队》
童小鹏
邓颖超同志向我推荐一本书,她说,这本书写得好,很真实。并嘱我向老同志和青少年介绍。
这本书就是描述红一方面军休养连长征生活的《特殊连队》,作者郭晨,由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这个书名取得好,这的确是一个“特殊连队”,是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关照组建的,并先后任命了连长何长工、侯政和指导员李坚真。在这支有三百多人的特殊连队中,包括了老、弱、病、残、妇。其中有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三老”。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三十位女同志,有二十四位在这个连队呆过,如邓颖超、贺子珍、李伯钊等。队伍中有骑马的、坐担架的、挑担的、走路的,甚至还有“解放脚”(即小时缠过脚的女同志)。他们夹在庞大笨重的中央纵队里行军,在漫漫长途中是“困难户”,比战斗部队不知多吃了多少特殊的苦。由于他们行动困难,目标很大,经常遭敌机轰炸,不得不多走许多夜路,因而天未黑就要准备火把,所以战斗部队常戏称中央纵队为“火把队”。战斗部队早就宿营了,而他们还在黑暗中蹒跚前进,甚至一夜走不了二十里。战斗部队打了土豪,没收了敌军粮食,吃得饱饱的,而他们还要出款购粮。当我们从书中看到“三老”和“大姐”(其实当时邓大姐也只三十岁,因严重肺病,在干部休养连当休养员)们长征中的艰难历程,立即产生敬仰之情。他们的模范行动,鼓舞着我们顶着困难前进。
这本书没有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军事活动和政治斗争上,而是写生活,写长征中的老同志、女战士和伤病员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生活。他们是那样平凡、普通,但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胸怀革命理想、有着严密组织纪律性的革命者,他们真正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所,都显得坚定、乐观、豪迈。书中用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表现了这一点。比如写她们过草地时如何用酥油炸皮带吃,如何充分地利用脸盆来维持女性的生活,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她们在饥饿和寒冷中高唱山歌,在生死未卜的途中追逐嬉闹,一桩桩、一件件,多么动人心魄。更感人的,是几位女战士生小孩后,毅然决然地把亲骨肉送给老乡,义无反顾继续长征。这些细节的描写,使人觉得她们非常亲切、可爱。总之,这本书是写长征中人的生活的。长征不容易,写长征也不容易。象《特殊连队》这种写法,也是一种创造,而这种创造是成功的。由此我想到,长征题材和其他战争题材,都可以在写政治、军事活动的同时,发掘战争中人的生活。这样,战争中的英雄就更可爱,形象就更丰满,和读者的心就贴得更近。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五十周年。今天的四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这本书的出版,会让青少年形象具体地理解长征精神,学习红军高尚的牺牲精神和吃苦精神,学习他们把革命理想化为一步步艰难的行进,学习他们严密的组织纪律性,也学习他们正确地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
最后,愿文艺工作者在宣传当代英雄的同时,也多写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生活和风貌,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多做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