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北京合唱节的感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5
第7版()
专栏:

北京合唱节的感受
李凌
1982年,北京第一届合唱节提出了今后要扩大业余合唱事业的发展,并号召众多的专业指挥家来共同开拓。今年北京第二届合唱节业余合唱大发展,果见成效。
在有着近二百万业余合唱队伍参加的“红五月”歌咏比赛的基础上,选出五十多个合唱团,参加会演和评奖,使歌咏舞台出现众多的生动活泼、较有水平的歌队,显示了新的可喜威力。
这届合唱节,在开办之初,还由合唱节办公室和工人文化宫、社会音乐学院,创设了一个两年毕业的大专性质群众合唱指挥培训班,为提高群众合唱事业打下稳实的长远基础。
几年来,音乐艺术中的民乐、交响乐、合唱、独唱独奏,走在一条曲折的征途上;有人消沉,有人犹豫,但也有人不甘蹉跎,大胆的思索、革新。他们紧紧抓住“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真理,向前进攻,大胆探索,因而出现一个特异的景象:新花朵朵放异彩。不管在创作题材上、表现形式上、新风格的缔造上、表演艺术的演变上,都有所开拓,并结出一些令人欣慰的新果实。象云南的《云南风情》、广西的《八角飘香》、《哥妹双双赶歌圩》、中央民族学院的《土家族民歌联唱》这许多新异的、充满生气的、有特色、有个性,而又有艺术、有意境的新作,开始向新的多种多样的天地进发。
其次,在创作技法上,也尽量使富有东方传统美的民族音乐,冒出新芽,吐出异彩。如西安的《终南山》、《雨》,云南的《摩梭葬礼》,中央民族乐团的《诗经五首》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民族音调的塑造上,做出有益的探求。就是部队合唱,如战友文工团的《军旅剪影》,也着意于新的风趣,从侧面描述士兵生活。他们还写出了通俗合唱《都市之声》,尽管这组小品,有些曲子还有某些弱点,但其敢于探索,给部队音乐开拓新的领域是很有意思的。
再次,合唱艺术继续从民间歌曲、戏曲的故事合唱中延伸,出现了象《黄河边的故事》(战友)、《兰花花》(西安)、传奇清唱《还魂曲》(江西)、《南方——这样的一片森林》(南京军区)等一些新作。有些精致一些,有些则稍嫌薄弱,但它告诉人们,沿着这一路线挖掘、创造,是很有前途的。
对于创作中的某些音调的陈旧、单调、呆板,声部编配的臃肿,结构的拖沓、松懈的情况,还是累累可见,这有待于不断革新。而总的面貌,是开始向更宽广、更多采、表现方法更为新异的程途上迈步了。
几个有传统、有深度的合唱团,如中央乐团、广播、总政、广州合唱团等,大多还保持旧日的演出水平,五老四少合唱团依然在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令人兴奋的是不少新军在困难的境况中得到很快发展,如西安、昆明、广西的民间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教师合唱团,海军直属机关业余合唱团,广播之友合唱团等以新的姿态和特异的成绩跻进较高的行列。这是我国合唱事业向前拓展的可喜的重要因素,这许多新军,不管在音质、音色、声部的协调、艺术表现上,都有较高的要求和创造,一切一切,充分看到合唱艺术事业,光景可喜,前途远大。可见困难并不是命里注定事业的消沉,而是锻炼有志者的气质和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