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7阅读
  • 0回复

患难之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5
第8版()
专栏:雨丝集

患难之交
唐弢
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我编了一部鲁迅文献纪录片。在上海计划写电影的时候,我曾根据当时的想法,挑选鲁迅生活中若干片断,用浅显的笔墨写成故事,一共十篇,交给一家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间经过修订,增至十四篇。到1964年,先后印了七十四万七千册。出版社希望再修订一次,我答应了。函信往还,商榷未已,事情突然中止。不久,上海的报纸上出现了一篇篇鲁迅的故事,连新写的《鲁迅传》也在期刊上连载了。我又读到姚文元的纪念鲁迅的文章,他说:“只有革命的人们,才有资格来纪念革命的战士”。他还举红卫兵为例,我心里恍然大悟。姚文元的话在当时是圣旨,果然,革命的《鲁迅的故事》终于由原来约我修订的那个编辑部付印出版了,而我却什么回响也听不到。
 1971年底或者1972年初,大病初愈,我还不能完全起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派人和我接洽,以我原来写的那本《鲁迅先生的故事》为例,约我重写一本。他们还将上海发表的那些故事带给我看,直率地指出其中的谬误。在普天同风、一片叫好声中,闻此特异之见,恰如空谷足音,令人又惊又喜。惟有从患难中展示的这点信任,的确使我感动,使我如在冰窖里摸到温暖的心。我于是一口承诺,决定去写鲁迅传之前,先写一本《鲁迅的故事》。
我告诉出版社:如果重写,打算将读者对象变动一下,从儿童移到少年,以初三、高一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写得深入浅出一些,也许少年人能读,成年人也能读。1978年我开始动笔的时候,的确是这样去做的,但深入浅出并不容易。我很感谢几位评论家的好意,有一位说:《鲁迅的故事》让他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倘真如此,我已经应当满足了。
说实在话,我自己是喜欢这本小书的,这是个薄薄的小册子,但我花去的精力并不亚于一部学术著作。我要求每一个故事出处的真实,也要求以真实的心地对待每一个故事。例如《文学挽留不住的人》、《为胡适画像》、《同志的信任》等篇,我以自己生命中深藏的真实的感情,去描写我所理解的鲁迅生命中藏得最深的真实的感情,尽管我太藐小了,感情还是在真实中得到了交流。我厌恶装腔作势的虚伪。在弥天大谎的噩梦似的日子里,一切假话通行无阻。使我觉得幸运的是:出版社对我说了真话,我对读者说了真话,真话使我们缔结了患难之交。
《鲁迅的故事》正是患难之交中我们相见以诚的一个佐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