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绣衣的魅力——访上海川沙县北蔡绣衣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6
第2版()
专栏:

绣衣的魅力
——访上海川沙县北蔡绣衣厂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到上海郊区转转,你就会突出感到,如今对乡镇企业,真得刮目相看。它们象一株株新苗,在出口创汇的田野里破土而出,有些在国际市场上还颇有点名气呢!
川沙北蔡绣衣厂,可以称得上“秀外慧中”。花园式的工厂,绿树,鲜花,黄墙,红门,车间洁净明亮,设备先进。他们出的丝绸绣花时装,远销日本、欧美等地。一件件款式别致、花样新颖、绣工精湛的丝绸时装,洒脱,飘逸,华贵,大方。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妇女,都把穿着中国丝绸时装,视为是对“东方文明”的一种享受。
川沙是有名的刺绣和“洪帮裁缝”之乡。过去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丝绸绣衣,盘香钮,中式领,款式、花样、规格不大合乎世界服装千变万化的潮流,销路有限,往往进不了外国大百货公司和高级时装商店。要改变这种状况,非走丝绸服装时装化道路不可。北蔡绣衣厂几年前只是搞内销的乡办小厂。后来,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重点扶植下,几家在川沙有基础的乡办工厂,都做起出口生意来了。外贸部门除了在资金、原材料、设备等方面给以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帮助乡镇企业了解国际行情,学会经营之道。
做出口生意并不容易。我国目前时装设计毕竟与国际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怎么办?“借船渡海”是个好办法。丝绸进出口分公司与国际著名时装设计师和服装专业集团合作,搞来样定制,定牌生产,使川沙的传统刺绣技艺与世界高水平的时装设计相结合,一件件手绣的标有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名字和“中国制造”字样的高档丝绸时装,阔步进入国际市场,珠联璧合,声誉大增。
丝绸服装穿时舒服绣时难。仅绣花的针法就有一百多种,常用的也有二十种之多。不同的时装要求有不同的绣法。有一种双层缕空透明绣,在丝绸背面绣处,衬上一层薄如蝉翼的纱,双层连在一起绣,这样花型就比较挺括。可难度也真大,要求一点不露衬纱的痕迹,剪尖不能有分毫差错。加工一件高档绣花时装,光绣工就要用三四百个小时。别看它捏捏只一把,可创汇额能顶一辆半自行车。
北蔡绣衣厂有近千名职工,外加工队伍有近万人,分布在浙江山区。许多绣衣发至山区农村绣,过年,要特别防油迹;水果下来,要防水果迹;夏天,还要防汗防蚊蝇污染。绣衣上不能有任何污迹,连有一个大头针眼,客户都要提出意见。他们特别重视质量,经得起“挑剔”。去年,成品率达99.6%。
在外贸部门的帮助下,北蔡绣衣厂还懂得了生意经。他们这只“小船”,在国际市场的万顷波涛上,马力足,掉头快,适应性强。一次,美国一家绣衣行要这里赶做推销样品,偏偏不巧,外商把款式弄错了。如不能如期作出,外商对外的生意就要落空。北蔡绣衣厂临时增加了技师,赶了两天两夜,既补救了差错,又赢得了时间,半夜两点送到客商住地,赶上了第二天的飞机,客商大为感动。有的客商要求在一块丝绸台毯上,集五、六十种绣法之大成,他们也乐于接活。哪怕是赚钱不多的少量样品,他们也接。他们说,批量小,确实麻烦多,赚钱少,但是做好了,小批量可以赢得大批量,不赚钱可以变成赚钱和多赚钱。1985年,他们创汇八百二十五万美元。北蔡乡20%的财政收入是靠这个厂提供的。有人说他们是北蔡的“当家厂”。
上海郊区类似“北蔡”的乡办出口专业厂还有不少。光是丝绸出口服装,1985年上海口岸共收购了六百万件,其中五百万件是上海产品,而市郊乡镇企业提供的就有四百万件,成了出口的排头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