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绿”字文章富易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6
第2版()
专栏:

“绿”字文章富易县
本报记者 晓渡
河北省易县,“七山一水二分田”,过去人们说, 易县穷就穷在这七分山上。1982年4月18日,胡耀 邦同志来这里时提出,发展易县经济,要有两个转 变,一是由单纯抓粮食转变到同时注意抓多种经营,
 二是由单纯搞水利建设转变到同时注意搞水土保持 和改善大地植被。县委领导受到启示,他们开始紧 紧围绕“绿”和“富”做文章。全县划出八十万亩 自留山,一百二十万亩责任山,发给群众山权使用 证、造林合同书和公证书。迅即出现了个体、联合 体、集体、国家一起上,乔、灌、草都进山的新局面。
县委农村工作部的干部田福义,就是在这样的 时刻,经县委批准,于1984年3月回到家乡奇峰村 搞绿化的。他当时订下的合同是,每年完成一千亩 宜林荒山绿化任务,奖励现金二百元,五年完成五 千亩的任务,晋升工资一级。  
当年四十四岁的田福义,凭着他的工作经验和 对植树造林的热情,回乡后采取自愿申请、自由入股的办法,联合二十五户,成立合作社,开展“小流域”治理和整土挖坑植树等工作。同时,还组织力量上山采集荆条,开采上水石和片石,“以短养长”。两年时间,五千亩绿化任务完成了60%。小屋里,我们见到了他们养的兔和鸡,也见到了刚刚破土而出的杨树和山楂树苗。田福义告诉我们:虽然初见成果,任务还很艰巨,现在已种下的树,上山浇一次水,来回就要二十五天。绿化荒山,确实需要这样一种雄心和毅力。绿化太行牵动了全县人的心。狼牙山脚下北管头村的青年杨献利,邀集另外四位青年人,成立了“狼牙山青年林业社”。他们说得好,抗日战争时,五壮士为保卫河山可以献身,我们今天为绿化狼牙山流汗还不行吗?1984年,他们承包了狼牙山西侧六千亩荒山的绿化任务。当时他们当中最大的二十三岁,最小的十七岁。新一代“五壮士”上山时,在悬崖上写下了“献青春,创大业,绿化祖国,造福人民”的誓言。两年来,他们已绿化荒山二千七百亩,为了实现“以工补林”、“以牧促林”,还办了一个电料加工厂,养了十五头牛,建立了育苗基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团中央授予他们“绿化祖国突击队”的光荣称号。当年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同志,也从湖南给他们写来了深情的信,赞扬他们有理想、有大志。
在西陵乡太平峪村,我们见到了三十四岁的“育苗女状元”赵凤香。她从1984年开始和丈夫一起治山育苗,在片马岩结构的山坡上,垫起一层黄土作苗圃。赵凤香培育的“荫珠红”山楂苗远近闻名。
今年4月19日,当耀邦同志又一次来到易县时,县委向总书记汇报了干部和群众为绿化太行作出的努力。四年来累计造林一百一十二万亩;现已成林面积由1981年的四十万亩增加到七十八万亩;全县个体和联合体造林已占总数的85%;还有家庭承包的小果园、小山林、小苗圃、小花园、小桑园一千多个;四年来林业总收入逐年增加,1985年达两千五百万元,人均收入平均每年递增30.9%。干部和群众,由过去的愁山、丢山、毁山,变成了爱山、治山、靠山。
当我们穿过西陵的万亩林地,爬上南大地层层果林的山坡,眺望远山的深绿,看到近山的新苗时,我们感到了绿色的生机,看到了太行的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