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潮”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8
第8版()
专栏:

“潮”说
王曼曼
自从有了这世界,大概就有了潮。中国则有个庄周,他在梦蝶之余,讲到了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圣经》上说:漫漫的水覆盖住人、地、物,诺亚冲出来,乘方舟在大水上求生。这里讲的,也是潮。潮水能使诺亚成为英雄,能让聪慧绝顶的庄子看不清牛马,够引人瞩目的。难怪唐朝的张若虚写了“海上明月共潮生”,而宋代的杨诚斋仍不作罢,又来个“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同时更有写了十卷《武林旧事》的周密,竟然不厌其烦,把钱塘观潮繁衍成一篇文章。
潮水何幸!
日前去看一位朋友,问他最近忙什么,答曰:“跑邮局。给国外的亲友的亲友写信,给大使馆写信,办自费留学呢。”他三十四岁了,做了十余年工厂调度,英文刚刚识得“OK”,怎么想起留学来了?以此相问,他笑答:“有门有窗的都往外跑,我也得想法开开眼界。英文?到了那边上补习学校嘛。”又闻,某研究生院的一个系,近来十余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要求停学退学,自费出国。
出国,走出中国,似乎也汇合了一“潮”,冲击着一些人。
凡事有肯定就有否定,再有否定之否定。潮汐发电,给人类以光明;洪水的涌潮,能把黄河推出个口子,能把肥沃的中原变成黄泛区;潮涨潮落海水随潮起舞,岸边看海的孩子会高兴地拣拾潮水赠送的银色贝壳,也在拣拾一个快乐的童年;潮吼潮叫,潮水还会掀翻渔人的木船,掀动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灼念。
本世纪初,为了拯救贫苦的中国,为了推翻一朝封建统治,青年人挺身而出了,他们乘风破浪,蹈海东渡,破浪西游,苦学、苦干、苦思、苦想,为了祖国强盛。那是一次潮水。在那潮水的涌浪中,孙中山出现了,詹天佑出现了,梁启超、严复出现了,周恩来出现了,鲁迅、茅盾、郭沫若出现了!那样一次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潮水,雕塑了我们民族的一代精华。
八十年代的海外学子,“邃密群科济世穷”者大有人在。身居西餐大菜的故乡,他们以最简单的饭食果腹,余下时光统统奉献给事业;在玉带般妖娆的高速公路上,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方向盘。任朝阳抚摸,听晚风浅唱,他们急匆匆走向工作间、试验室以至打工的餐馆。游子,自古以来就是吃苦的化身,不然怎么有千古绝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呢?冲破孤独、寂寞、拮据编织的网,他们要拿出全部的勇气和毅力,学习异邦的优秀科学文化,他们以为祖国振兴、人民幸福多作奉献为己任。
今天,仍然在长江黄河臂挽中生活的一些青年,挺起胸膛,准备走先行者走过的艰难的游子路。他们知道,中国要以铜枝铁干立于世界之林,必须纳百川之水,容四季阳光。
潮水涌来难免裹挟泥沙。有些人已经或将乘潮而去,以为域外事事可人,而贫穷落后将永远是中国的同义语。有一点他们应该记着: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而能够在中国前进道路上做一枚铺路的石子,是众多留过学、正在留学、准备留学的炎黄子孙毕生的心愿。同他们相比,那些只思出国镀金混洋文凭,唯想安逸享受终一生,甚至以捞几件便宜洋货为满足者,当自惭形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