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在改革中推进贫困地区开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9
第1版()
专栏:

在改革中推进贫困地区开发
本报评论员
最近成立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体“七五”期间),基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同时使这些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为长期开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走上逐步富裕起来的道路。这是党和政府对加速贫困地区开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做的一件大事。
建国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了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国家每年都拿出很多钱,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总的看效果不甚理想,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地区发展不快,面貌变化不大。那么,在今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问题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呢?
回答是肯定的。第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的愿望和要求日趋强烈,全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支持对贫困地区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第二,在确定“七五”期间贫困地区发展目标时,坚持了集中力量、有计划、按步骤、分层次解决问题的求实方针,即重点解决集中连片的最贫困地区的问题,其中重点又是农民起码的温饱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到处撒胡椒面,到处效果寥寥的局面,使目标的实现确有保障。第三,我们正处于一个倡行改革的环境,改革使农村生机勃勃,也给贫困地区带来了希望和活力。经过近几年改革的探索和对三十多年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路子,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再增加多少投资,而在于从改革入手,从发展生产着眼,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扶贫办法,改变不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生产方针和领导方法,实行新的经济开发方式,真正放开搞活,启动内部的经济活力。
建立贫困地区新的开发方式,首先是改革外部输入方式,使必要的扶持切实生效,有利于形成和加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资金投入上,要变分散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资金单项输入为资金、技术、人材等综合输入,变单纯救济为注重产业开发,变一次性投资为不断周转、循环使用。总之,要提高国家用于贫困地区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有限的财力用好,用到刀刃上。外部输入是推动贫困地区开发的必要条件。但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最重要的还是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方针和经济格局,主要是打破低水平的自给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打破“死守一业”的单一畸形的产业结构,发挥优势,广开门路,建立发展型的多样化产业结构;打破“死守一方”的封闭隔绝的状态,对外广泛建立横向经济联系,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态势。以上两个方面的改革,基本目的和中心任务,就是造成自我发展的经济机制,使贫困地区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达到最终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目标。
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必须下很大的决心,坚持改革,勇于开拓,深入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工作,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