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珠江口上的明珠——初夏访虎门·东莞·石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9
第2版()
专栏:

珠江口上的明珠
——初夏访虎门·东莞·石龙
本报记者 林晰
对我来说,东莞并不陌生,因为近年来东莞经济的突飞猛进享有盛名。6月初,我从深圳出发,乘汽车经虎门镇至东莞市,然后又去石龙镇,来去匆匆一周间,对那里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商品农业 外向型工业
虎门镇,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由于林则徐率众抗击侵略者和销毁鸦片而名传遐迩。当年的炮台、古城墙犹存,已经成为人们凭吊怀古的胜地了。
四十出头的虎门镇长孙耀全对记者介绍说:“这里扼珠江之咽喉,顺流而下可达港、澳,逆流而上可抵广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同腹地相连,历来是商品集散地和出海口。1983年国务院批准太平港辟为开放港口,后又设立海关,恢复了虎门——香港航线,如虎添翼,内外经济交流空前活跃起来。”
的确,虎门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优越的,镇党委和镇政府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也是明确的,即按照贸工农为序组织生产,目的是多出口多创汇。而出口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带动了工农业生产的跃进。如今,虎门镇已建立了一批信息灵通、应变能力强、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记者来到龙眼乡,这是一座规划得很整齐的新村,家家二层小楼,庭院里飘出花香,农舍和工厂交织在一起。全乡利用外资共办起了十二间工厂,生产塑料玩具、服装和假发等,全部是出口商品。全乡劳力共八百五十名,其中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一百五十名,工副业已经成为这里的主业了。去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三百四十多万元,乡财政实力雄厚,自建公路,安装电话,兴办学校……一派兴旺景象!
这些年,虎门镇的企业一边赚取外汇,一边利用外资,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一千九百三十多台(套),随着设备的引进,先进技术也带进来了,这就大大增强了虎门镇的工业基础。虎门人民还利用近海的条件,将部分咸水田和低洼田改为鱼虾塘,生产水产品出口;由于具有靠近港澳地区的优势,在种植和养殖业内部作了相应的调整,仅去年全镇出口的蔬菜一项,创汇就达五十万美元。
以贸工农为序组织商品生产,成为东莞市一百二十万人民的行动纲领,也是东莞经济突飞猛进的关键。过去那种搞单一粮食生产的结果是,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越来越低,以致经济形成恶性循环。如今,人们以经营家的眼光来组织生产,开始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着商品生产转化。目前,全市工农业生产的比例为7∶3;由于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的产值早已被水果、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业所替代了。当然,这种转化也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力,那首先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对来自小农经济的习惯势力缺乏正确的引导。石碣乡鹤田厦村有一户刘姓农民,是强劳力,全家分得九亩田,这些年他仍然习惯于把全部精力投入单一经营,同那些善于搞多种经营的农民相比,他家的收入就少得多了。看来,从自然经济转变到商品经济对一些小生产者来说并非易事。
第三产业紧紧跟上来
东莞市委第一书记孙近维在不久前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东莞市将建设成为商品农业、外向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庶经济开放区。”这个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因为坚持改革和开放,工农业生产每年以百分之二三十的速度增长着。应当说,明确地提出第三产业要同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是极为明智之举。
——抓交通和电讯。1980年以来,市、区、乡三级共集资八千一百多万元修建桥梁二十五座,总长二千六百多米;铺水泥公路五百七十公里,几乎村村都通了水泥公路。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一千三百五十公里。电话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显得特别重要。目前,东莞市直通广州、深圳和香港的线路共有五十八条;二万门程控电话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可望在今年内投入使用。
——抓流通领域和服务业。全市现有国营、集体和联营商业、饮食服务业五千二百多家,个体工商业一万七千多户,这就搞活了流通,扩大了购销,繁荣了城乡市场。显然,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商业贸易网络,东莞的商品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适应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东莞市委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从教育抓起,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东莞市这几年特别着重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目的是加紧培训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才。
——发展商品住宅。无论在东莞市,还是在虎门镇或石龙镇,大片大片的商品房一座座拔地而起。这些房屋基本上是从购房者那里筹集资金建设起来的,人们在房屋动工之前就定购下来了。它把人们的消费基金开始吸引到“住”的方面来,由国家包“住”的状况在这里有所突破了。也由于东莞邻近港澳,不少港澳同胞回来买房,又集聚了大笔外汇用于本地的经济建设。
显然,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开拓,又必将为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综合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因为没有繁荣发达的第三产业,就不可能有高效、优质的第一第二产业。
最需要的还是“人和”
东莞市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很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有了党的锐意改革和坚持开放的政策,把这里的建设带进了一个黄金的时代,可谓得尽了“天时”。原因之二,是这里位于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水陆交通方便,因为靠近香港,在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上,可谓享尽了“地利”。
“‘天时’有了,‘地利’有了,看来,当前东莞市最需要的还是‘人和’。”这是孙近维同志对记者说的一番话。按照他的解释,这里所说的“人和”,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党员干部在两个文明的建设中能否当好带头人,带领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搞建设。
在东莞,同是党的政策,而乡与乡、单位与单位之间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固然有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则是干部的工作质量不同。在一些贫穷落后的乡里,往往是那里的干部无所作为,以致那里的生产门路很狭窄,群众中的多余劳动力或多余的劳动时间找不到出路,生产率低,群众穷……在少数干部中存在着不正之风,有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对此,市委的措施是,除了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再教育外,决定对干部实行品德、能力、勤奋和实绩的考核工作,以激励干部保持和发扬革命的进取精神,真正团结广大人民更好地向四化迈进!
东莞市犹如珠江口上的一颗明珠,它近些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东莞人民在发展商品经济这所大学校里,确实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善于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经营决策的转变,对这些转变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将会是难以估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