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献给勇于思考的一代——《当代大学生丛书》编者访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0
第3版()
专栏:

  献给勇于思考的一代
  ——《当代大学生丛书》编者访问侧记
  本报记者 余章瑞 周庆
封面,是各种颜色的、打开或摞起来的书。看到这个标志,便可断定:这是京、津、沪、穗的四家出版社为一百七十万在校大学生编辑的《当代大学生丛书》。
那是去年6月,北京已经骄阳似火。为征求有关部门对出书的意见,出版社的同志手举提包遮阳,从早到晚在市里跑。可回忆起来,真象是昨天的事。如今,四家出版社的同志又在北京聚首。使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丛书已出版三十种,另有十种也在排校中。再过两年,计划中的七十种书将全部出齐。在出版周期长得使人难耐的时期,能以如此速度为青年学生奉献出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多亏了四家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和社内各个环节为其大开绿灯。大家的心,是相通的。
大学生是塑造自己形象的主人
为了使《丛书》多一些时代色彩和校园气息,编辑们迈开双腿,深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大学,跟同学们座谈,听取老师们的意见。1985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得知,天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和团委,在全校发起了题为“八十年代大学生形象设计”的专题大讨论,讨论涉及的问题有:大学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代大学生应当有怎样的追求,能力怎样培养,知识应当具有怎样的结构,道德修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层次,等等。这位编辑就“跟踪追击”,组织该校参加过这场讨论的学生干部,用巧妙的情节构思,把大学生的思索和追求加以梳理组合,写成了《当代大学生形象设计》一书。这本书说的是大学生的话,思维方式也是大学生的,内容甚至包括了女生宿舍周末的“卧谈会”,连早已离开大学的读者都说:“读了这本书,使我又过了一次大学生活”。
北京人民出版社编印的《我们这样理解人生》一书,是清华大学五十三名同学思想历程的集录。他们向读者敞开心扉,谈当初怎样带着胜利者的喜悦踏进这座高等学府的大门,怎样产生了太累了、该歇一口气了的想法,后来又怎样从自我陶醉中清醒、重新建立起奋斗的目标。他们思考人生后的回答是:“哪怕是棵小草,也要献出绿色。”
为了培养社会的脊梁
“我们的祖国,伟大的母亲,如此地关怀和信赖青年,他们决不会垮掉的。张铁生是跳蚤,而整个一代青年却是龙种,是龙的后生!”一位老同志在书中直抒胸臆。象这样殷切的寄语,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专家和大学生间心灵的沟通、感情的共振,是《丛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献给正在思考的大学生》一书,就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期望与嘱托》,是革命老前辈对大学毕业生的讲话,以及他们写给晚辈的书信。《开拓者的路》一书,展现了建国后的一代大学生深入基层和边疆开拓、创业的事迹。《我的大学生活》则收集了专家学者谈自己学习生活的十五篇文章。在这些书里,陈毅、贺龙、聂荣臻、艾思奇、茅以升、项南、于光远……都成了青年们的“忘年交”。而五六十年代大学生走的道路,又引起八十年代大学生们深深的思考。
“求能”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兴奋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当前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年代,显得越发重要。《博士成长的道路》、《在外国留学的日子》、《阅读的战略》、《论知识结构》等书,有的为大学生指引成才的跑道,有的为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出谋划策。
帮助大学生加强审美修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也是《丛书》的一项任务。中外美术名著欣赏、中外古典名曲欣赏、体育欣赏这类书为什么受读者欢迎?杭州大学一位学生说出了缘由:“如果连中外名画都看不懂,那还谈什么面向世界,那还算什么当代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形象地说,读这类书,就如阿里巴巴念“芝麻,开门吧”一样,可以敲开艺术宝库的大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