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三进欢岙乡——天台县县委书记徐明生进山扶贫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0
第4版()
专栏:

  三进欢岙乡
  ——天台县县委书记徐明生进山扶贫纪事
  本报记者 王学孝
初夏,江南山村,草长莺飞,万紫千红。徐明生伫立欢岙山坡,望着樱桃林,内心的喜悦不觉漾上眉梢。乡亲们把老徐带领他们新栽植的这数千株樱桃树叫作“致富林”。
浙江省天台县前两年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但还有九个乡农民人均收入在一百五十元以下,欢岙乡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人均收入只有一百三十多元。欢岙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想到此,徐明生的心头象压着一块铅,沉重,不是滋味……
那是去年12月9日,浙东山区下了近年少见的一场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五六摄氏度。夜深了,徐明生仍难以入睡。白天,县民政局的同志告诉他,一批救济困难户的物资还没有来得及送下去,就遇上这突然袭来的严寒,乡亲们怎么受得了呢?翌日一大早,徐明生就和民政局的几位同志,拄着棍子,踏着冰雪,带着救济棉衣,翻山越岭来到了欢岙乡,把衣物送到困难户家里,挨家挨户,嘘寒问暖。为了寻访几位1928年入党的老党员和革命烈士家属,他攀登在大雪弥漫的山岭小道上。青竹坑、瓦窑村、沙坑村等一些偏僻小村,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在大余村,徐明生走进了八十六高龄的老党员张元侠屋里,见老人病倒在床上,盖一条露着棉絮的破旧薄被,徐明生一面给老人添衣加被,一面心情愧疚地说:老区人民生活这样苦,我这个县委书记没当好啊!
1月23日,徐明生带领县机关十八个单位的二十三名干部人人自带铺盖卷,再次来到欢岙乡,一住就是七天。前些年,国家曾花了不少钱,支援贫困山乡;县里也曾下过几帖治穷的“药方”,诸如兴修水利、停垦还林等,但收效甚微。这次,他决心要找到欢岙的穷根,对症下药,帮助农民彻底挖掉贫穷根,走上致富路。每天,天刚蒙蒙亮,徐明生就往山上跑,奔波于沟壑坡岭之间;晚上,走家串户,与干部、农民促膝交谈,寻求治穷致富之策。全乡二十一个自然村,村村听到过他的声音,岭岭坡坡印下了他的足迹。他发现,除了客观条件外,长期以来传统的封闭型生产方式的束缚,是个重要原因。许多农民一辈子追求的目标就是“爬肚皮”(吃饱肚子)和“爬背脊”(造房子)。因为“肚皮”长久爬不过去,就更难以爬到“背脊”上去了。这种闭塞的自然经济观念不改变,就决不会花大力气去发展商品生产。这里人均半亩田、两亩多山,光靠种粮,即使亩产千斤,也仅仅勉强填饱肚皮。实行联产承包后,只用30%的劳力就可以把农田的活做得很好,其余的劳力可以转到非耕地经营。此外,长期以来,人们被穷字压弯了腰,缺乏开拓前进的雄心壮志,则是更深一层的缘由了。
徐明生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欢岙的现状和优势,与乡村干部、农民反复商酌研究,终于找到了欢岙乡治穷致富的路子,提出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劳力优势,种、养、加(工)、出(劳务出口)四箭齐发,大力发展见效快的商品生产。
脱贫致富的路子找到了,徐明生第三次进山,唤起众人齐奋斗。欢岙乡的干部群众看到了努力的方向,群情振奋起来了。乡村干部、群众人人都在筹划着发展经济的规划和具体措施。徐明生在欢岙乡召开了全县治穷致富动员大会,参加会的其余八个贫困乡的代表,从欢岙乡受到启示,也纷纷谋划自己治穷致富的路子。县直各机关全力以赴为使他们脱贫而尽自己的力量。
欢岙乡复苏了!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如今,徐明生已不是三进贫困乡,而是五进贫困乡了!最近,他又两次到欢岙山乡,检查措施落实情况,使欢岙乡在治穷致富路上,步子迈得更快更扎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