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艺德双馨留美名——记著名京剧演员宋长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0
第8版()
专栏:

  艺德双馨留美名
  ——记著名京剧演员宋长荣
  本报记者 易凯
粉碎“四人帮”以来,宋长荣以极大的毅力弥补了十年动乱所加给他的艺术空白,迅速恢复了艺术的青春。他象一只勤劳的蜜蜂,飞翔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平均每年演出二百四十场左右的纪录,不辞辛苦、争分夺秒地为人民酿香造蜜。他用精湛的艺术功力,在舞台上竖立起一系列花朵般的古代妇女的形象:聪慧侠义的红娘、活泼淘气的春兰、敢爱敢恨的霍小玉、含辛茹苦的戚姬、刚毅豪爽的尤三姐等等,不仅继承了荀派艺术自然明快、甜憨娇媚的表演特色,而且形成了自己生活化、性格化的独特风骨。观众用掌声、笑声、鲜花、锦旗欢迎他;诗人、评论家用“红娘一曲高天下、尽教娥眉拜下风”,“氍毹多少娇娆女,不及淮阴细腻腰”的诗句赞美他;国际友人、海外同胞也以能一睹其丰采而后快。
舞台上的宋长荣,红红火火,光采照人;生活中的宋长荣却是普普通通,毫不起眼。他总是穿着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旧制服,留着中间分开式的头发,足下是一双“懒汉鞋”……这一身装束,不知使多少慕名来访者失之交臂。然而,他那克勤克俭的本色和严以律己的共产党员的品质,却又使人敬佩。
对于名利,宋长荣一向看得十分淡泊。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艺术是人民的,我无权把它作为私有财产,更不能为了个人捞票子到处跑。”来路不明的钱他不要,正当的收入,他也坚持和群众一个样。一次,文化部奖励剧团一万元钱,指名要多分给宋长荣一些。然而他却为此犯起了“拧脾气”,最终只拿了全团的平均数六十元。六年来,宋长荣多次拒绝团里发给他的正当营养补贴,始终以一个普通演员的身分,和大家领一样多的奖金和补助费。
在衣食住行方面,宋长荣也毫不特殊。他和大伙一起吃食堂,住后台,滚地铺,坐大车。他总爱风趣地对大家说:“我们是从稻草铺上拱出来的交情,谁也不能离开谁。”前不久赴京演出,宋长荣谢绝了有关单位安排的高级饭店,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同志都没有搬到安排好的旅馆去住。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了近三千元开支。
宋长荣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艺术上却精益求精,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自我感觉。几年来,他走南闯北,走到哪儿就学到哪。他不仅向著名艺术家红线女、陈伯华学,也向普普通通、毫无名气的小演员学。一次在武汉,他观看了市楚、汉剧青年演员的演出,对他们的甩手帕和水袖功赞不绝口,立即报名求教,使得这些青年演员十分感动。
宋长荣有六名徒弟,每次收徒前,他总要把自己当年拜荀慧生老师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他说:“我是一个苦孩子,当年如果不是党组织的关怀,我怎么能拜得了荀先生?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期望。”宋长荣收徒弟,一不要磕头,二不收礼,三不摆宴席,有时还要倒过来,由他负责前来学习的徒弟的吃和住。
宋长荣成名后,始终不忘把他养育成才的家乡人民。每年无论多忙,他总要抽出时间为农民演出。几年来,他率领着剧团,几乎跑遍了苏北所有的县,有时还深入到稻田麦场为群众演出。
艺德双馨美名留。宋长荣1984年以三十多万张选票,当选为江苏省“文体十佳”之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他决心把自己有限的年华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附图片)
  宋长荣扮演的红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