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沙漠中的“大篷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0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活跃在沙漠中的“大篷车”
  文彦
一辆蓝色的文化“大篷车”在陕西榆林县和内蒙古接壤的毛乌素沙漠东南沿巡回流动着。这是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文化扶贫蹲点组帮助县上搞的一次文化访贫活动。所到之处,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奔走相告,内蒙古的牧民也驱车策马赶来参加这个文化集市。每集常在千人以上,在这个居住分散的沙漠地区是罕见的。农民群众在文化集市上能够看到电影、电视、文艺演出、图书和科普、法制、形势教育、计划生育以及脱贫致富各方面的形象宣传。
文化大篷车的同志们晚上办文化集市,白天搞经济文化调查,走访贫困户、军烈属,给群众照相、写信、理发、看病、演节目,并适当参加劳动。还通过采风、收集素材,创作了十多个新节目,组织了赛马、民歌演唱、踢毽子表演等多次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他们还当场录像,当场播放。这里没电,群众没见过电视,高兴地说:“我们沙圪崂人演了电影片子啦!”
文化“大篷车”由十名同志组成,人人一专多能。大篷车的特点是:“大”,搞大文化,给贫困地区提供各方面的精神食粮;“篷”,因陋就简,自带铺盖,吃住在村;“车”,跑而不蹲,专去边远落后的地区。这次所跑的十几个村点中,除两个乡所在地,十来个村都是文化宣传队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
在距县城一百六十多里的尔林乡,他们集中调查了这里文化落后的状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县上主要领导一周之内便来这里现场办公,解决了尔林、可可盖两个贫困乡的医院和广播放大站扩建等问题。县级文化单位捐赠书籍、家具,帮助这里建起了图书室。
到五月,榆林县文化大篷车已经举办了十三个文化集市,参加的群众达二万四千人次,还给农村送图书一千一百多册。群众在民歌联唱中称赞他们说:“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想也没想到你们来,大花狸猫锅圪崂卧,你们来不是图红火。”榆林县大篷车打算每年跑三几次,每次一个月左右,还要组织各乡镇文化站在本乡跑,使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经常获得精神营养。(附图片)
  跋涉在沙漠中的“大篷车”文艺工作者
陈宝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