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珠峰海河山水知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1
第2版()
专栏:

  珠峰海河山水知音
  本报记者 肖荻
天津、西藏相距遥远,但西藏自治区主席多吉才让却挥笔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一载辛劳,日日夜夜风风雨雨,问相关何处?天津西藏兄弟相亲;
千秋功业,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视情意安在?珠峰海河山水知音。”
漫步拉萨,你会看到:
崭新的拉萨剧院雄伟壮丽。剧院前花坛里的月季俏丽、水灵。月季,是天津的市花。去年正月,天津援藏职工在北京登机时宁可少带行李、食品,也要把一千棵月季带往高原。到拉萨后,他们喘息未定就动手栽花。现在,那花朵比天津的还大、还美。
根据中央的决定,天津市为西藏承建的拉萨剧院、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那曲医院住院部、那曲风能试验站,全部提前竣工交付使用。在西藏人民眼里,这更是渗透天津人民情意的四朵鲜花。
一千五百多名天津援藏职工在艰难的拚搏中,写出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中建六局机械员陈锡洪,顶风冒雪三闯唐古拉山,催调材料,保证了施工需要。天津二建工人在拉萨剧院工地,从每天工作三小时增至十四个小时,抹灰班长董志强为突击任务连续奋战十七个小时,下班途中竟困睡在路上……
干部在第一线的模范行动,是最有力的动员。拉萨、那曲两个指挥部指挥李玉良和顾隆祥,坚持在现场指挥,和工人同甘共苦。天津市援藏办副主任、六十一岁的工程师于海川,是各省市援藏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个,人们说“老于,你拚了老命啦!”
老于三次赴藏,在第一线连续紧张工作五个多月。高原缺氧,年轻人尚感胸闷气憋,老于更感呼吸困难,但他坚持不吸氧气袋里的氧,怕把自己惯娇。天津援藏单位有二十多个,第一线组织施工、协调劳力、监督质量、调拨材料……急如星火,难题很多。他任劳任怨,一次尽管很累了,还抢着去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那曲工地。有时没有汽车,他就从住处步行到剧院工地,往返要三个小时。在西藏一年多,老于从没逛过一趟拉萨的闹市八角街,也没登过一次近在眼前的布达拉宫。
尽管条件很差,但他们的工作是非常认真的。他们精打细算,节省建设资金。剧院铝合金窗质量差、座椅不稳,他们从天津叫有关厂家派人来藏一一修好。
在天津建同样规模、水平的剧院,尚需两年,而拉萨剧院,仅用了二百三十二天就提前四个月交工了。不仅外观壮美:金黄色的屋檐,蓝白瓷砖装饰;“热巴情”藏舞、藏戏雕塑,富于民族特色。施工质量也很高。难怪西藏自治区验收时,确认四项工程质量全优,领导同志乘兴挥毫,写下那副激情洋溢的对联。
天津老百姓认为自己家有人援藏是一大光荣。天津园林局把每一家属的录音都捎到西藏,她们嘱咐亲人:为了帮助藏胞,好好干!
今年6月8日,于海川又进藏回访工程。别人都劝他别去,可是老于非去不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