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冲破“壁垒”振兴“三河”——肥西县三河镇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1
第2版()
专栏:

  冲破“壁垒”振兴“三河”
  ——肥西县三河镇的调查
  本报记者 吴长生
出合肥,南行百里,便是肥西县三河镇。这里,曾因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重挫湘军李续宾的“三河大捷”而闻名遐迩,但记者访三河,并非出于凭吊古战场的雅兴,而是想亲眼看看,这曾被称为“皖中商业走廊”的古镇,是怎样复兴的。
三河的苏醒
汽车开到三河镇边,却不能进镇,一行人只好沿着弯曲的小巷,步行入镇。没想到只百十米,就踏上镇中街面了。喝!好一派热闹景象。“丁”字形的大街,足有十来米宽,站在三岔路口,左右张望,难以看到尽头。县委同来的老施说:“总共有七八里哩。”青石板道,老式门面,商店、饭馆一家紧挨一家,大多保持着古朴的风韵。时已过午,但街上的菜担、肉案还没全部散去。菜仍是青灵灵的象要滴水,藕依旧泛着牙黄的嫩色;去净羽毛、砍掉头脚、劈成两半的鲜鹅,肥瘦相宜的猪肉,以及活蹦蹦的鲫鱼,招徕着一拨拨迟到的顾客。街西头的竹木市场上,直立、平躺着一排排、一根根来自皖西大别山区的“远客”。羽毛收购站前,拥着出售羽毛的农民……
三河镇复苏了!据介绍,镇上四个街道办事处、两个行政村,一万八千多人,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两千二百多万元;商品销售额近七千万元。这里是肥西、庐江、舒城三县的交界处,人称“鸡鸣闻三县”,而距三县的县城恰恰都是三十来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大集镇,因此自然成了经济中心。每天有近万人上集,最多时超过三万。光往返于肥西、合肥方向的客车就多达四十班。近年来,老的商业部门扩大了规模、增加了项目。现在,镇上国营、集体的商业网点共有一百多个。个体工商户就更多了,大约有五百多个,其中不少是新进镇的农民。农副产品集市贸易逐日兴旺,传统的大米交易也开始恢复。
历史的“后遗症”
变化是令人欣喜的,但三河人也有不少苦恼。镇党委书记陈维祥说:人家走十步,我们才能迈一步,能高兴得起来吗?
最让人头疼的“污水河”。三河,即杭埠、丰乐、南河三条河流在此汇合。古镇正是兴于“水”的。过去,两河绕镇而过,一水横贯其间,加上交叉的河道,镇内几乎处处可行船停舟。水路上通大别山区,下经巢湖可抵合肥、入长江。四周巢湖平原鱼米之乡,都与三河水道相连。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使三河很早就成为皖中大米、家禽、鱼类、竹木山货的集散重镇,曾有“装不完的三河”之说。最兴盛时镇上的各类行、店、栈、坊上千家,光米行就有一百三十余家。四十年代后期三河开始走向萧条。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治理杭埠等河流时,只强调防洪,不顾对一方经济的严重影响,竟堵死了三河镇赖以生存的进镇河道。水流不进镇,船也驶不进镇。原来的活水道变成了死水沟。镇中座座拱桥依在,但看不到昔日“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的盛景,只见宽宽的故河道中汪着一荡灰褐色的腻水。历史的失误,把经济命脉变成污染之源。三河人民不仅要受污染之苦,而且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仅镇中的数十家工厂、几百家商店因水路被堵,每年倒运货物、产品的费用,损耗就要增加几十万元。
随着古镇经济的复苏,人们治理“污水河”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人们清楚:要振兴三河,非得恢复优势,通水不可。人们也清楚:实现这个愿望,理应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但三河人实在是力不从心。镇里的经济可以说是一个空壳子。为什么会这样“惨”?人们纷纷诉说起“条块分割”的苦处。
无形壁垒的困扰
三河镇虽小,但存在旧经济体制的弊端不少。
首先是“条”与“块”的矛盾。上级各经济部门在三河几乎都有下伸单位,国营的百货分销处、工厂、粮站,集体的供销社、航运公司,二轻系统的九个厂……它们在三河是有实力的“大户”,但上头又各自有“婆婆”,占着镇上的一块地盘,却与镇上基本没经济联系。各单位独自作战,赚钱,按“条条”上交。镇上好处得不到,麻烦却不少,许多市政服务工作都得镇上做,磕磕碰碰的事还时有发生。例如,为了发展经济,最近镇上与合肥市某大厂建立了联系,对方准备把自行车手闸扩散给镇上生产。可镇里缺少资金,没法较快建厂房、买设备,县二轻系统的两个厂,部分现成的厂房、设备本可利用。但因为镇管不了厂,又不愿把到手的生意让出去,所以只好忙着到处筹款,坚持自己干。看来总得突破这种分割,逐步建立一种新的协调的经济关系,才更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
“块块”内部的上下矛盾也很突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三河镇的税收逐年增多。但过去,镇上只有帮助催税、收税的责任,却得不到一点税收增加的实惠。每年税金全数交县,县里再往回拨必须的“人头费”。去年县里给了镇上点超收留成,全镇完成税收一百九十七万元,比上年增长11%多,超计划十一万元,“留成”只有一万多元。而镇上一年路灯电费、维修费就要用六千多元。主管工业的副镇长,手中只有八千元“机动财力”。长期“只取不予或少予”,使三河镇财政极其困难,许多急需办的事情都办不成。
此外,“块块”之间、“条条”之间、条条内部,也常有磨擦。从舒城县东来的公路,就是因“块块”的分割,在镇西成了“断头路”。接这个“断头”,不仅涉及到钱财问题,还涉及到外县、外地区居民的拆迁困难,愈发难办了。曾是交通枢纽的三河,如今变成梗阻的结块,汽车从镇西到镇东竟要兜上百里路的大圈子。前些年,统购统销制度,更是人为地割断了邻近的外县各乡与三河历史上形成的紧密经济联系。三河镇所属农业人口不过四千,耕地不足两千亩,基本没有售粮任务,庐江、舒城两县的主要产粮区恰恰靠近三河,但行政区划的阻隔和限制,却使拥有一万五千吨库容能力的三河镇粮站不能放手收粮,人为地改变粮食的自然合理流向,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面对这众多的难题,复杂的矛盾,三河镇的领导一筹莫展。尽管下伸的都是“神经末梢”,但谁也动不了。难怪一位领导苦笑着说:“‘条条’有‘婆婆’,‘块块’分割着,既没权力也没实力,叫我们怎么总揽全局呢?”看来,“壁垒”不破,三河镇是难以真正复兴的。肥西县的领导看到了三河的难处,已采取了“放权让利”的一些措施。但由于配套改革的问题没有解决,许多问题他们也无能为力。
上述种种情况,鲜明地暴露了历史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更暴露了现行体制钳制经济发展的弊端。它说明,改革的迫切,也反映了改革的艰难。但是,三河镇毕竟是已经复苏了,经济自身的冲动力,必将冲开“污水河”、“断头路”,也必将冲毁道道“壁垒”。三河镇的振兴不过是早迟、快慢的问题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