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呕心沥血辟新区——忆徐子荣同志在豫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1
第5版()
专栏:

  呕心沥血辟新区
  ——忆徐子荣同志在豫西
  郭林祥 王诚汉
1944年9月,徐子荣同志作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政治委员、豫西地委书记,和皮定均司令员、方升普副司令员、郭林祥副政委等同志一道,率领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渡过黄河,挺进敌后,披荆斩棘,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救苦难深重的豫西人民,开创了豫西这块抗日根据地。在那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他遵照党的指示、发挥集体智慧,驾驭着这只抗日的航船,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驶抵了胜利的彼岸。他那虚怀若谷,运筹帷幄,多谋善断,肝胆照人的形象,至今还留在我们的心目中。
(一)
1944年7月3日,太行军区五分区政委徐子荣、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和副司令员方升普,风尘仆仆赶到山西省左权县上麻田村的八路军前方总部,来受领新的战斗任务。
八路军前方总部负责人、北方局书记、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同志、参谋长滕代远同志和副参谋长杨立三同志,向徐子荣、皮定均和方升普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为了牵制日军行动,解救豫西人民于苦难,扩大解放区,从战略上沟通华北同华中根据地的联系,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决定从太行军区抽调一支精干的部队,组成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迅速渡过黄河,挺进豫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滕代远同志宣布了总部的命令:任命皮定均为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徐子荣为政治委员同时担任豫西党的地委书记,方升普为副司令员,郭林祥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接着详细介绍了豫西的敌情和部署了我军进入豫西的任务。邓小平政委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
徐子荣同志是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曾参加过有名的赤南农民暴动、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敌人的监狱中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机智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中,曾先后担任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和组织部长,太行五分区地委书记兼政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为加强党的领导,在林县的临淇镇郭家园,召开了会议,组成了党的豫西地方委员会,由徐子荣同志任地委书记,皮定均、方升普、郭林祥同志为常委,史向生同志担任组织部长,孔祥祯同志任宣传部长。在地委统一领导下,挺进豫西的各项准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二)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很快组建了一支朝气蓬勃的战斗部队——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与此同时,太行老根据地还抽调了一批地方干部,组成豫西工作队,准备随军挺进豫西,开展工作。9月5日,支队从林县郭家园誓师出发,9月21日渡过黄河,进入百栗坪,到达了预定的目的地。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开展?这是徐子荣同志考虑的主要问题。
在支队其他领导的支持下,徐子荣同志当即召集了地委委员和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当时形势,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决定立即兵分四路,由支队主要领导同志和部分团的干部,分路率领部队,展开武装大宣传。
经过半个月的武装大宣传,迅速扩大了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在以嵩山为中心的周围近十个县的范围内,到处点燃了抗日的烽火,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鼓舞了群众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徐子荣同志建议尽快同豫西地下党取得联系,帮助恢复豫西党的组织。支队进入豫西之前,就选派了一批原来曾在豫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同志,先行到豫西寻找地下党员和党的组织。支队到达豫西后,又把积极寻找地下党,列为武装大宣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这样,短短的时间内,便有三百多名地下党员与我们取得了联系。这些地下党员,由于长期失去了同党组织的联系,曾遭受到敌人的残酷迫害,他们见到自己的部队,无比激动和欢乐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要求恢复党籍,立即分配工作。
应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这是一个政策性很强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同志们意见很不一致,徐子荣同志耐心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十分恳切地说:“依靠地下党组织,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对于这些同志,不论过去干过什么,只要是愿意出来参加抗日工作,我们都要热诚欢迎,相信他们,给他们分配工作,布置任务并提出要求,在工作中了解和锻炼他们。至于恢复组织关系,可以等我们调查了解清楚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由于徐子荣的意见既体现了党的组织原则的严肃性,又保护了这批地下党员的革命热情,所以大家都一致拥护,也十分赞佩。这样,重新整顿和恢复了地方党的各级组织,除了区乡党的基层组织外,还先后建立了登封、伊川、偃师、巩县、临汝、禹县、洛阳、荥汜、密县等县委,并建立了嵩山、箕门两个地区工作委员会。
部队进入豫西后,徐子荣同志和支队其他领导同志,便时刻想着邓小平政委的另一重要指示:“豫西民性强悍,很讲义气,不打一点该打必打的仗,群众是瞧不起的。”在徐子荣同志主持下,支队领导讨论决定,在军事行动上,要坚决贯彻我军“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捕捉战机,主动打击敌人,不打则已,打则必胜。徐子荣还建议,要选择对我根据地威胁最大的目标,打下后能有效地震慑敌人,能有力地鼓舞群众。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支队先后袭击了陇海线上的黑石关车站,袭击并拔掉了偃师佛光峪日寇据点,部署了针对登封日寇的曹村伏击战,以及巩县琉璃庙沟痛歼日寇的战斗,并且都取得了全胜。在打击日寇的同时,对那些死心塌地的伪军和公开勾结日伪与我为敌的国民党顽军,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打击。
为了加强对敌武装斗争,我们还积极建立人民武装,发展壮大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力量。在短短十个月内,在主力部队不断发展的同时,全区基干民兵即发展到一万多人,各县独立团和独立营四五千人,他们在保卫抗日民主政权,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等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徐子荣同志善于在复杂的斗争中审时度势,准确地观察和把握局势,从中抓住主要矛盾,把斗争引向胜利。在我们支队进入豫西后,我们碰到的是各式各样的武装力量。除了日寇和伪军外,还有国民党顽固派的部队,各种各样的“游击队”,地方实力派的保安团、自卫队,以及土匪武装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武装,其政治背景和政治态度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武装呢?徐子荣同志深深懂得,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打击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日本侵略者和死心塌地的汉奸走狗。以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先后争取了百栗坪、大峪店、陈庄寨、石道、缑氏镇等伪顽缴械投降。特别是对地方实力派,凡能团结争取的,都尽力团结争取,徐子荣同志亲自抓这项工作。为了争取裴子明抗日,徐政委和皮司令“三顾茅庐”到裴子明家中做工作,使裴大为感动。他把收缴国民党军队的一大批枪支弹药献给我军,全家都参加了抗日工作,裴本人担任偃师县武装科长,后来还参加了共产党。裴子明被争取过来后,在上层人士中引起很大震动,一些群众自卫武装纷纷参加了抗日队伍。
(三)
徐子荣同志对新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敌人无数次的袭击、追截、“扫荡”,豫西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在十个县范围内先后建立起来了,并成立了嵩山、箕山两个专员公署。人民群众政治上获得初步解放之后,如何从经济上获得翻身、生活上得到改善,这是关系到根据地能否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大问题。徐子荣从深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豫西人民长期遭受水、旱、蝗、汤的祸害,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在灾荒年间,多数农民为了活命,忍痛卖掉土地,有时一亩地只换一袋面,甚至几十斤红薯。祖祖辈辈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把土地赎回来。只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1942年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为了拉选票收买人心,曾规定灾荒年贱价卖出的土地可以原价倒回,但并未真正实行。发现这个情况之后,徐子荣当机立断,召开地委会研究决定,支持农民倒地,并以专员公署名义公布法令:因荒年卖给富户的土地,准予按原价不计利息赎回。徐子荣在审查布告时还特别加上:青苗应随土地转移,破坏青苗者受法律制裁。他说:“青苗随土地转移很重要,明年春天农民就有吃的了。”徐子荣亲自到群众中去领导倒地运动,他对专、县干部说:“这可是一件大事,你们一定要抓紧,要办好。这件事办好了,人民就拥护你们这些‘青天大老爷’了!”开始,倒地是由民主政府派干部下去一村一村地亲自办理,徐子荣发现光依靠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倒地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要求各级干部从群众中发现积极分子,迅速发展农会,把倒地交给农会去办,农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行政手续报县政府审批。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倒地运动,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了。
(四)
随着斗争的深入和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也在斗争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壮大。支队由刚进入豫西时的一千五百多人发展到近万人,其中有自动参军的青年,有改编地方实力派的武装,还有愿意抗日的伪军俘虏。为了建设好这支人民军队,徐子荣时刻注意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深入进行阶级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特别重视抓部队的政策纪律教育,树立共产党、八路军的高大形象。在他的教导下,我军广大指战员对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纪律严明。
徐子荣十分关心培养教育干部。开辟豫西根据地需要大量干部,从太行带去的干部有限,每县只能分到一两个,大批干部需要在战斗中培养。因此,支队一到豫西,不顾当时战斗任务的频繁和环境条件的艰苦,徐子荣就提出创办八路军豫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并请皮定均担任校长。在他的带动下,支队领导同志都亲自担任教员,给大家讲课。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军政干校就办了三期,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一大批干部。
在徐子荣和支队首长的领导下,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开创了西起洛阳、伊川,东达荥阳、密县,南到临汝、禹县,北至陇海铁路,以嵩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十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九个独立团(营)的地方武装,从日寇手里收复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豫西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回忆起这段艰难历程,无不怀念为革命事业立下卓著功勋的老战友、老政委,并决心继承他的遗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