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产量少 质量差 管理乱 软饮料的生产和管理急需整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2
第2版()
专栏:

  产量少 质量差 管理乱
  软饮料的生产和管理急需整顿
本报讯 据今天出版的市场报报道:溽暑盛夏,饮料倍受欢迎,但在不少大中城市,供应却十分紧张。不含酒精的饮料,又称软饮料,包括汽水、果汁饮料、固体饮料、矿泉水等,目前的状况是产量少,质量差,管理乱。
先说产量。1985年,全国饮料产量为一百万吨,按城市人口计,每人年平均消费量四公斤;按全国人口计,每人年平均消费量不到一公斤。而美国1980年为一百零七点五公斤。联邦德国1976年就达到一百零二公斤。日本1979年人均消费二百七十一点五瓶。
再看质量。饮料供不应求,某些企业和个体户就在极不卫生的条件下滥制劣货,坑害顾客。去年夏季,国家标准局、卫生部、工商局等七个单位对部分城市的冷饮制品组织了一次抽样检查。据对三十二个城市的统计,平均合格率只有48.71%。
饮料生产和经销管理,问题也很突出。1981年以前,饮料属地产地销产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目前,中央又有十八个部、委、局的下属系统在生产饮料。上面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也没有颁行一个统管全国的饮料标准,质量监督无章可循。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据了解,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外国饮料,在我国已有数条灌装生产线,还有一些正在谈判。在特区,外国饮料已基本占领了市场,在旅游区和一些大饭店,外国饮料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为此,市场报发表社论说:
发展饮料生产本是我国的优势。在原料上,我们有丰富的土特产和野生植物资源;在技术上,我们既有传统工艺,又有现代技术。而现在外国饮料纷纷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来势很不小,这样下去,优势就会变成劣势。
发展饮料工业同发展其他行业一样,需要国际交流,包括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适当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必要的。然而,引进必须有计划,尤其是象饮料灌装这类受制于人的生产线,切忌蜂拥而上。盲目引进、多头引进、重复引进已使不少行业吃了大亏。饮料行业再不能重蹈覆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