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阅读
  • 0回复

不纯洁不健康的译文举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8-06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不纯洁不健康的译文举例
晓云 艾然
编者按:“翻译通报”三卷一期转载了本报六月六日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同时发表了“不纯洁不健康的译文举例”一文。该文就翻译书籍中举出的典型的例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翻译通报”编者指出:“翻译文字应当基本上是中国话,不是用汉字写成的外国话……。”这意见是正确的。我们以为:不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的现象,在翻译文字中是严重存在着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不断的斗争。“不纯洁不健康的译文举例”一文所反映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兹将译文举例摘要发表在这里。
一 毕译左拉小说
最近读到两本左拉的巨著,一本是“崩溃”,一本是“劳动”,都是文化生活出版社解放后出版的新书,收在该社所编“译文丛书”的左拉选集里面,译者都是毕修勺先生。其中有许多古怪离奇的句子,现在先找几段来给大家看看:
“两眼遗失于远远从大河那边升起的淡紫色地平线的薄雾里。”(第三页)
“——他们用刺刀割碎,而固执不燃烧的小树枝。”(第四页)
“蓝色的大眼睛差不多与头相平,因为近视才让他免去了兵役。”(第八页)
“人们竟不知道挑战是从哪一边发出,只有无可避免的与宿命的法则站着,要一个民族,于指定的钟点,扑向另一个民族。”(第一六页)
“还是坐在数步以外的约翰,立刻倾出耳朵;”(第二○页)
“他的脚并没有好去,还是疼痛,燃烧着热病。”(第一四一页)
“这些城墙的不幸引诱,使最勇敢的人都变成胆怯了。”(第四九二页)
“他们的脚腿,不顾他们,仍很快地搬走他们。他们要费了无限大的努力,才让自己在两条路的角上停了一会儿,”(第六一五页)
“她这无声与轻捷的看护,仿佛使这房间弥漫着连续的抚摩。”(第八一一页)
以上是“崩溃”中的句子。下面是“劳动”中的。
“铺着铁轨,石板被不断运载裂开的路上,滚滚流着漆黑的污泥。”(第四页)
“至于厂房的周围,则由如云的蒸气照着,中间透过电灯的大亮光。”(第四七页)
“是的,破产就在那里,无时无日不出现于他的桌边与他的床上,可是他没有看见她,她就以自己的柔嫩小手与洁白小齿,咀嚼一切,粉碎一切。”(第五一九页)
“四围笼罩着这无限悲愁的气氛,包亚宣伦以昏乱,瓦解与毁灭的头脑,在移动他的悲惨暗影,在过着他的可怖日子,不知道怎样处置他的身体。”(第五三三页)
像这样的句子,在这两本书里不知有多少,我所引的不过是一部分。只要是一个常读翻译小说的人,就不难知道毕先生并没有深刻了解原文的意思,不用说传达原作的风格了。甚至他运用中文的能力也很成问题。他硬把字典上的解释联接起来,译成古怪离奇、似通非通、令人难懂的句子。这本书错误这样多,译者太随便,出版家太不负责了。
二 郭译“夏伯阳”
最近重读了一遍富曼诺夫的“夏伯阳”(郭定一译,一九五○年七月初版,三联书店发行)。读过以后,觉得译文不但不合中国的语言习惯,有的地方简直不通。例如:
(1)“……并且恐怕洛巴尔弄坏他的机会,……”(三八页)
(2)“他是怎么一个样子的,年青吗?费多尔续下了一个已经开了头的谈话,热切地问。”(四三页)
(3)“倘使你在那一刻儿看见,你恐怕不会当他已被吓出了神志。”(一五三页)
第(1)(3)两条中的“弄坏他的机会”,“吓出了神志”,是违背中国的语言习惯和语法构造的,在语言中很难找到这样的话。碰到类似的情形,我们平常总是说,“某人错过了机会”,“某人失去了机会”,或者是“某人使他错过机会”,“某人吓得魂不附体”。译者在翻译时没有把外国语的语法结构仔细咀嚼、消化,没有按照中国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适当的译成中文。
第(2)条的“续下了一个已经开了头的谈话”,不但不适合中国语言的构造,而且大大的浪费了字句。“继续他的谈话”几个字不是更清楚一点吗?译者至少没有把握精简语言的原则。
产生这种偏向的原因,主要的是译者对待翻译工作不够严肃,犯了粗枝大叶、草率了事的毛病。这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