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巩固和发展深圳特区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2
第5版()
专栏:

  巩固和发展深圳特区经济
  梁文森
深圳经济特区经过近六年艰苦努力的建设,已初步创造了一个良好投资环境。六年来,引进的外资累计达九点二三亿美元,占全国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五分之一;引进的技术设备属先进水平的超过三分之一;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六十四点七亿元,竣工建筑面积达九百多万平方米。1985年,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二点九万元,比上年提高13.6%。随着经济迅速高涨,特区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建筑业、工业和商业的净产值占全市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28.8%和25.6%,成为社会产业的三大支柱,工业生产开始赶上来,并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今后,这一发展趋势还会更加明显。
目前,深圳特区正处于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实现外向型有限目标,达到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少量高技术工业,发展用先进技术装备起来或改造了的传统工业。这一阶段的任务,比草创、奠基阶段更为艰巨,要下苦功夫才能完成。为此,要着重抓好宏观指导、微观放活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在宏观指导上,特区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前一阶段特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外延扩大生产的方式进行的。今后,必须逐步转向以内涵扩大生产为主的方式,更注重讲求经济效益,把速度和效益统一起来。为此,需要根据特区特点,认真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
第一,适当控制特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实现最佳效益。
特区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除了受国内经济制约外,还受国际经济中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处理特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增长幅度问题时,要对全局与局部、长远与眼前、国内与国外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做到综合平衡,才能取得最佳宏观效益。
为了把投资规模和增长幅度置于合理限度内,对于特区投资应当既考虑其计划内因素,又考虑其计
划外因素。由国家投资,包括中央各部门和省到特区投资的部分,应当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属于计划内部分;中央各部和省的企业以及特区的企业用其自有资金在特区投资的部分,还有外资在特区的投资,则属于计划外部分,可不列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外因素,必须与特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配套资金相适应。无论投资的计划内部分还是计划外部分,其总规模和增长幅度应在确保综合平衡的前提下,以有利于实现向外向型经济转变,能够较快形成生产和有较高经济效益为原则。
深圳特区同国际经济联系密切,某些建筑材料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进口,而且特区开放了建筑业市场,参加建筑工程投标竞争的达一百多个建筑工程公司(拥有十多万建筑工人队伍),这些对解决特区投资的价值量与实物量之间的平衡问题,是比较有利的条件。这些特殊因素在特区投资中应予适当考虑。
第二,在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中,应把重点放在工业、能源、交通运输、通讯建设上。
投资结构的合理性,对生产发展和效益提高具有重大作用。特区建设在一开始就注意使生产建设和生活建设同步进行,避免建设中骨与肉相脱节。今后为了促使特区经济向外向型转变,需要通过投资结构合理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此,应首先继续注意引导投资者向工业生产方面发展。
特区工业投资在特区外商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23.3%急剧上升至1985年上半年的57.5%。今后,在工业投资上要把重点放在能出口创汇的工业和全国迫切需要的工业项目上。在近期,应当把电子、轻工(主要是食品、纺织、服装、包装材料等)、建材(主要是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等)作为支柱工业来发展。对于过分膨胀的、占全部工业净产值37%以上的电子工业,应考虑发展先进技术,用来与国内资源相结合,以制造先进的国产化零部件和能够出口创汇的电子产品。有了技术先进的工业,包括以先进技术改造过的传统工业作为特区经济的骨骼系统,有了能源、交通、电讯的配套建设,整个特区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就被置于合理的基础之上,从而为工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全面高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在微观上,企业要以少投入、多产出为核心,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特区处于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中,如何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既不脱离宏观指导,又能利用市场调节,实现少投入、多产出,还缺乏现成的经验,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
作为特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企业扩权虽然着手较早,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较大促进,但是,其他一些配套改革还未跟上。比如放权以后如何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干预为主,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各种经济法规和规章制度还未制订或不健全,包括公司法、破产法、抵押法等均未公布施行,这不仅使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而且使间接干预也难以发挥其功能。再加上企业管理干部的素质参差不齐,近年又忙于铺摊子、建厂房,致使管理工作跟不上,经济效益不理想。今后,要转向少投入、多产出,更加讲究经济效益,核心就在于加强企业管理,改善企业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企业扩权后,除了要为增加企业活力提供外部条件以外,在内部要促使企业继续进行深入的改革,包括人、财、物与产、供、销各项管理的改革。与此同时,必须注意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类指导:(1)对于经营管理先进的一类企业,应当认真帮助它们总结经验。(2)对于经营管理一般的、占多数的二类企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或调整领导班子。(3)对于亏损多或长期亏损的三类企业中前景看淡的或不可能有起色的,应令其转产或关闭。
特区企业除国营、集体企业以外,还有涉外企业(包括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情况复杂,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批整顿。一方面推广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健全法制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割除损害国家利益、长期亏损的赘瘤。这样,特区经济才会更加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