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后来谁与子争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2
第7版()
专栏:

“后来谁与子争先”
王季思
大家对戏剧的美学特征、戏剧发展的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不懂美学,听了同志们的意见,有所启发,也想谈点看法。
一、我们不能退回到人类的幼年时代,也不能退回到慈禧太后的时代。
我出生在慈禧太后统治的时代,童年时就听过有关她的传说。据说八国联军侵华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向她跪奏,说西洋除英、法、德、意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等国家,一旦联合入侵,势难抗拒,请太后严加防备。大太监李莲英轻轻对她说:“什么西班牙葡萄牙,都是他们编出来吓唬老佛爷的。”慈禧喝退了大臣,不加理睬,结果铸成了惨祸。这传说究竟有几分可信,现在无从查考,但它提示了一个教训:愚昧落后是要挨打的。
十年浩劫中,我们文艺上出现过“女旗手”,有人比她作慈禧。当时北大西班牙语专业有个毕业生,被分配到湖南一个偏僻的县城去。文化局长叫他到牙科诊所去报到。他说自己没有学过牙科,那文化局长说:“我们这里小地方,会牙科的不多。管它东班牙西班牙,你懂点牙就行了。”这跟慈禧身边的李莲英,口吻何其相似。
“大跃进”期间,组织高校文科师生编教材。当时有种议论:教授副教授编的比不上讲师助教编的;讲师助教编的比不上大学本科生编的;大学本科生三四年级编的又比不上一二年级编的。我到北大访问,听到一位教授说:“照此推理,最好叫幼儿园的幼儿来编,可以编出最高水平的文科教材来。”这不是要我们的教育文化退回到人类的幼年时代吗?
如痛定思痛,这将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从烈火里更生的涅槃、炼狱。巴金同志主张在北京建立“文化大革命”展览馆,用意是深远的。如痛定忘痛,就可能退回到慈禧太后的时代,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将半途而废,甚至只留下一些残垣破壁,象圆明园的废墟,成为后人凭吊的对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拨转航道,继续奋进,这后一种前途不可能出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包括戏曲在内,正象炼狱里飞出的凤凰,在烈火里获得新生。
二、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在我们面前展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缩短各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距离。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玄奘通印度,来回要十几年时间。今天我们飞越高加索到西欧,横越太平洋到北美,都不过一昼夜。“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闭关自守的时代是一句空话。今天我们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可以看到洛杉矶的奥运会、墨西哥的足球赛。从近现代百多年的历史看,我们发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明,西方也正在发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在到来。
从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来看,我们的民族文化经历了三次大交融。第一次是从春秋各侯国到战国七强的文化大交融。经过这次大交融,
“车同轨,书同文”,出现了秦汉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华夏文化的深厚基础。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印度文化经西域流入中国,跟华夏文化交融,象雕塑、绘画、文学、音乐、舞蹈等文艺部门都出现了中印交杂的新品种,促进了综合性很强的中国戏剧的诞生,也反映了隋、唐大统一的兴旺气象。第三次是从近现代到今后,东方文化正和西方文化互相借鉴,也可以说是一种大交融。它将为世界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和平相处,人类的友好合作,共同前进铺平道路。不管前途还有多少曲折,总的趋势是不会逆转的。
三、戏曲的前途是更生还是消亡?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争论也比较多。目前戏曲上座率越来越低,青年多数不要看。他们说:“我们正要打开眼界,面向世界和未来,看到舞台上那种扭扭捏捏的步子,羞羞答答的样子,烦死了。”另一方面,我们戏曲舞台上也不断出现一些新编或改编的剧目,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受到观众的欢迎。有的人因此又说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但不会消亡,还将有欣欣向荣的一天。
这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看戏曲能否适应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们正处在历史大转变的过程。这转变是从破坏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转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历史进程变了,我们的文艺基调、文艺观念不能不跟着转变。在这次讨论会上,有的同志强调和谐之美,要求恢复中和之音,认为它有利于团结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协调步伐前进,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们的戏曲创作和舞台演出要及时反映各条战线上的革新人物,也敢于揭露形形色色的保守人物和歪风邪气。即使是历史题材的作品,也应考虑它对我们今天的借鉴作用。为了让人们在辛勤劳动之后生活上得到调节,精神上感到愉快,一些轻喜剧的格调正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是看戏曲能否适应人类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随着人类文化的大交融,戏剧舞台上必将出现形形色色的新品种。东欧演出《高加索灰阑记》,美国演出以京腔唱英译本的《凤还巢》,说明我国戏剧的艺术成就正为外国朋友所吸收。我国纪念莎士比亚的演出,《天之骄女》、《血手记》(都根据莎剧改编)出现在我们戏曲舞台上;胡芝风的《李慧娘》化用一些芭蕾舞的身段和台步,给人面目一新的观感,说明外国的戏剧成就也正为我们所吸收。在人类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一些过时的民族戏剧形式的消亡,势在必然,并不可惜。一些外来戏剧形式的吸取,势所必至,不能拒绝。人民的喜闻乐见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固定不变的民族形式是没有的。当然,看不到民族文化的精华,生搬硬套,全盘西化,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四、寄希望于新生的一代。
从全部人类的历史看,我们不能退回到蒙昧无知的幼年时代,而就某一阶段的历史进程看,新生的力量总是一代又一代地接过老一辈手中的火炬继续前进。参加这次讨论会,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戏剧是有前途的,我们的戏剧理论工作者同样有前途。我们寄希望于新生的一代。因为我们的年龄毕竟太大了,很难跟上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步伐。在今后世界范围的文艺竞赛中,我们遇到的将是过去任何历史时期没有遇到过的强手,应该让我们更多的新兵出征。
最后请允许我借北宋诗文革新家欧阳修赠王安石的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表示一点心意。希望我们老一辈成为关心青年一代,扶植新生力量的有心人;更希望青年一代勇于创新,后来居上。一个新的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的繁荣时代必将到来。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戏剧美学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