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吃在芜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4
第2版()
专栏:

  “吃在芜湖”
  本报记者 章世鸿 吕网大
这次去芜湖市,同五年前印象大不一样。市面更加繁荣,生活也更加方便,特别是“吃”的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一些大城市,早晨买烧饼、油条要排长队,供应时间也短,而这里从早到晚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热烧饼,还有豆浆、粢饭、面条、酒酿圆子等。就是一角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也用小锅煮,还加骨汤、葱花、香料。夜市也很兴旺,市中心卖酒菜、面条、馄饨的小摊一个接一个,盘菜随点随炒。芜湖市可说是瓜子城,个体的“傻子”、“胡大”瓜子竞争,国营的“迎春”瓜子也迎头赶上来。消费者欢迎这种竞争。过去群众买鲜肉难,现在,市区设的肉摊有六百个,其中四百个是个体的,出售的都是新鲜肉。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一起上的方针,使芜湖市的副食供应点发展到一万多个,平均三十五个居民就有一个。
近年来,芜湖市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个体经济在拾遗补缺和解决城乡剩余劳力出路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扶持。一是放宽发证的对象。原来对外来户不发证,现在只要当地政府出证明,有经营场地,就发证;原来一家人不能领取相同行业执照,现在也允许了;原来退休职工不让干,现在只要有单位证明就让干。二是放宽经营范围。允许零售,也允许批发;原来不准长途贩运,不准外地进货,这些限制现在打破了。在收费上也放宽,对本小利薄的行业免收管理费,减轻他们的负担。目前,市区已有个体工商户七千八百多户,一万二千多人,占市区总人口的2.3%,超过历史上个体经济最发达的1956年。
芜湖市工商局热心开展服务工作。他们首先帮助个体户解决场地困难。去年他们对全市主要马路巷道进行了网点调查,本着不影响交通和市容的原则,对摊位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划分大小摊位群的办法。他们的这个意见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后,又在花园街新建了一个小商品市场,解决了一百七十个摊位。萧条多年的十里长街也恢复了个体市场。
他们热情服务,也不放松管理,但他们是“以活为主,以管促活”,而不是越管越死。对个体户他们经常进行党的政策和经济法规的教育,加强验照工作,取缔非法营业,保护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无证摊贩,凡具备条件的就敦促他们登记领照。此外,他们还对个体户进行技术考核和服务质量、卫生状况的检查,既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护了个体户自身的声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