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的脊梁——记一批农村共产党员带头发展商品生产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5
第2版()
专栏:

  大别山的脊梁
  ——记一批农村共产党员带头发展商品生产的事迹
  新华社记者 王满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区,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天和地原本浑然一体,后来,一座大山用脊梁把苍天高高擎起。这座顶天立地的大山,就是大别山。
最近,记者北起淮河之滨,南临长江岸边,采访了大别山区的二十多个县(市),常常听到当地群众讲,他们周围的共产党员就象大别山的脊梁。
有共产党员在,天塌下来也能顶住
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繁。1985年,旱、涝、雹、虫接踵而来,豫南潢川县踅子镇一带,大批水利设施被冲毁,房屋倒塌,农田歉收,道路阻塞,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难。
10月18日,县委派出的十八名党员,冒着大雨乘卡车赶到了踅子镇。他们在一间仓库里搭上几排木板作桌子。当晚,灾区各村党支部委员就在这个“办公室”里开了一夜会。第二天,一夜未合眼的党员们分头行动。他们先把筹集到的五千元救灾款送到受灾最严重的农民家里。办事处党委书记彭仕仁见八里村灾民毛炳礼只穿一条短裤,躲在家里不能出门,就把自己的一条裤子送给他穿。
哪里艰苦,哪里就有踅子镇办事处的党员们的身影。饿了,他们就在近处群众家里搭伙煮点饭吃;实在困得不行了,就找把稻草铺在地上打个瞌睡。许多人的家就在附近,有的人自家受灾也很严重,可是在几个月的抗灾工作中,没有一个人回过家。
修复公路、加固河堤是抗灾斗争的关键。四十岁的党员张保业主动承担起这项任务的组织工作,把全部身心都扑在工地上。他的家里养着上百只优良种兔,抗灾期间因缺乏管理全部死了,他的爱人也得了病。镇长谷德亮患有严重的胃病和肝病,组织上安排他在办公室里指挥抗灾,他却经常跑到工地上与群众一起铲大锹、挑重担。紧张艰苦的劳动没几天就把他累倒了。可是当他身体刚刚好一点,就又硬撑着上了工地。
党员要带头发展商品生产
安徽省岳西县严家村坐落在大别山区的香炉峰下。1984年初,红军烈士的侄子杨似虎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以后,带领全村共产党员打破山区封闭状态,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为了解决缺乏技术的困难,杨似虎动员村里有门路的人,到外地请来有技术的师傅,办起了竹藤用具编织厂和米面加工厂。为办好厂,杨似虎把铺盖卷搬到离家五公里远的厂里,成年累月吃住在那里,秋收也难得回家。为此,他的两个兄弟与他分了家,贤慧的妻子也被繁重的家务累得受不住了,到工厂里把丈夫的铺盖抱回了家。但是,杨似虎没有动摇办厂的决心。这一年,两个工厂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大别山区,象杨似虎这样的党员何止几个?从各地提供的材料表明:这里兴起的各种类型的专业村、专业乡,大多数都是由党员播下火种的。特别是荒山承包、汽车运输和拦网养鱼等投资多、风险大的项目,几乎都是由共产党员带头搞起来的。据皖西大别山区九个贫困县统计,这些县1984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二百七十多元,比1978年增加三点五倍。去年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是农民,但首先是共产党员
老红军傅兴贵是个甲级残废军人。1951年,组织上让他在武汉光荣院里休养,他谢绝了,他带着全家回到故乡——鄂东大别山区的麻城县傅家塝村,当了农民。近两年,年逾古稀的傅兴贵日见衰弱了,儿子不幸去世,留下了四个未成年的孙子。组织上为了照顾他,曾多次要把他的全家迁到县城里。傅兴贵说:“我是农民,但首先是共产党员,现在乡亲们正在治穷致富,我怎么能离开呢?”
这个老党员以扎扎实实的行动,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誓言。他利用早年在延安学到的养羊技术,繁育了三十六只小羊羔,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并负责技术指导。现在,傅家塝村的养羊业正在兴起。
湖北省浠水县刘家嘴村共产党员王国佐,几年来组织村里五十多个贫困户,办起一座年产值五六十万元的造船厂,不仅使这些贫困户全部脱贫,还利用厂子里的经济条件为他们都盖上新房。他还先后拿出三万多元资金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和扶贫,而自己却仍然住在五十年代盖的几间土坯房里。
大别山区农村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品德,无时不在影响着当地农民群众。公而忘私,互助友爱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大别山区人民中间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去年5月初,地处大别山区南麓的湖北省蕲春县狮子区遭受一场严重的冰雹灾害。县广播站一公布灾情,附近上千名群众迅速奔向灾区,自愿参加救灾活动。河南省商城县农村现有一千七百多个扶贫联合体。农民们对记者说,建设四化不光是共产党员的事。这就是大别山区农村共产党员以优良的党风带出来的优良的民风!在这种良好的风气吹拂之下,大别山这块洒满先辈血汗的山地上必将迅速开出振兴之花。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