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访柔石故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5
第8版()
专栏:

  访柔石故里
  陈淀国
由温州去宁波,途经宁海时,我下了汽车。
踏着弯弯曲曲的卵石小路,朝县城西郊走去,一刻钟左右,眼前出现一座修整过的古式门楼,上面悬挂的横匾,写着四个醒目大字“柔石故居”。
三间陈旧的木楼,座西朝东,走进后,一位霜染两鬓的女人,在哄着孩子玩。原来她就是柔石的女儿赵小薇,刚刚过了六十大寿,从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五年前已经退休了。老人开朗、健谈,对我这个北京来的客人,显得非常热情。倒了杯茶后,主动作介绍——
柔石姓赵,原名平复、平福,一九○二年诞生在左边这间屋子里。家中前几辈都是读书人,到父亲时,家境不支,做起小生意,所以直到十岁,柔石才上小学。师范毕业后,不得已当起小学教师……(谈话中,老人特别强调)柔石二十一岁时,作为北京大学旁听生,曾经去过北京。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
接着,小薇带领我从一侧窄窄的木梯攀上二楼。这里原是柔石的卧室兼工作室,陈设十分简朴,除了用过多年的方桌、皮椅、木床外,几乎没有什么象样摆设。最显眼的是靠近墙壁的两个橱柜里,装着满满的古今中外的书籍。不难想见,在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柔石的学习、创作又是何等的刻苦、勤奋!讲物质,他是清贫的,论精神,倒很富有!
老人指着陈列在玻璃柜中的大量著作,兴奋地说:柔石小时就很有志向,十五岁读完小学,离开家乡到杭州第一师范就读。毕业后,一面教书,一面写作,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疯人》,就是这样完成的。后来到了上海,成为左翼作家联盟主要成员之一,并被选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编辑主任,还以“左联”资格出席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他在上海东方旅馆参加党的重要会议,因叛徒告密,遭帝国主义租界巡捕房逮捕,后被移解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夜,在龙华被秘密杀害,身中十弹,死得十分壮烈……
在这短短八年的创作生涯中,柔石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感人的佳作。展现在眼前的,除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中篇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外,还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以及同鲁迅合译的《奇剑及其他》、《在沙漠上》、《浮士德与城》、《竖琴》等,同林淡秋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以及柔石参与编辑的期刊《语丝》、《朝花周刊》、《萌芽》、《北欧文艺丛书》等等。
和这些已经出版的作品同样珍贵的,还有许多人们难以见到的柔石的手稿、日记、书信,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这位爱国青年的远大理想。
从楼上下来,天色已晚,依依不舍地告别柔石故居。热情的主人一定要送一程,走到小路拐弯处,指着一条沟说,从前这儿有座石桥,栏杆上刻着“柔石金桥”四个字。“柔石”这笔名,和他发表作品有时用的“金桥”,就是由这“借”来的。可惜的是,这块条石早已不知去向。
在卵石小路上走不多远,在一座祠堂旁有个学校,这就是当年柔石读书、教书的正学小学和宁海中学,也是小说《二月》中所描写的“芙蓉镇中学”……听到这,脑子里立刻闪现出萧涧秋、陶岚、陶校长等艺术形象。我忽然灵机一动:在“芙蓉镇”小住一夜,岂不是很有意思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