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鲜艳的映山红——读《红安革命歌谣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7
第8版()
专栏:

鲜艳的映山红
  ——读《红安革命歌谣选》
  杨柄
两百多位革命将军,两百多首革命民歌,这一大一小两件事出在同一个县——湖北省红安县。它在解放前叫黄安县。大革命时期,它是最早建立党团组织,最先发展工运、农运、学运的县份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湖北党组织在秋收起义的带动下,在11月13日领导举行了黄麻起义,建立了工农政权,产生了著名的《黄安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为了迎接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诞生,红安人民献出了十六万英雄儿女的生命。红安县革命史是伟大壮丽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个豹斑,红安县革命史编写办公室编辑、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安革命歌谣选》则是这个豹斑在文学中的反映。
收入这个选集的两百多首歌谣
(以及许多没有收入的歌谣)的作者都是红军官兵、小学教师、革命群众,绝大部分是他们的集体创作,革命史的创造者与反映者集于一身。他们歌咏的内容就是他们亲自经历或正在进行的事情,包括穷人的痛苦,黄麻起义,参加红军,成立苏维埃,粉碎白军的“围剿”,歌颂“赤色苏俄革命中心地”、“马克思和列宁世界革命家”,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他们创作这些革命歌谣完全是出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于宣传组织群众的需要,也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需要。这部歌谣集便成了一部红安县革命诗史。
这些歌谣在形式上的特点,很自然地,便是群众喜闻乐见。作品普遍地采用了现成的麻城调、泗州调、孟姜女调、花鼓戏调和渔鼓调等等。在七里坪牺牲时才二十一岁的张南一创作的鼓词《为什么贫富不均》,不但当时起了宣传组织群众的大作用,而且至今流传于群众的口碑。长工黄宏儒1928年在农会上听党员邹香山教唱《卖柴歌》,从此要求革命。
从党领导的整个革命文艺运动来说,红安革命歌谣不过是一小丛映山红。透过这丛映山红可以看到花的海洋,看到革命激发出来的劳动群众中的艺术才能多么丰富而深厚。文艺创作与劳动者的关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本来是结合着的,在私有制社会中分开了,无产阶级争取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又使它们重新结合起来。劳动群众在革命中创作的文艺是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文艺,表示着一种伟大的文艺转折,尽管粗糙一点,我们也要珍视和爱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