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劝商”篇——野三关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8
第2版()
专栏:

“劝商”篇
——野三关纪事
  本报记者 傲腾
野三关——湖北省武陵山区一个小镇。这里农田、房舍犹如被粘在那高而陡的山坡上,在外地人眼里有一点“悬”的感觉。在已经过去了的年代里,就是这样地方也要“以粮为纲”,结果穷根越扎越深。在湖北,鄂西最穷;在鄂西,巴东最穷,在巴东县,野三关区以穷名列前茅。
可是仅在近两年间,这里的变化可谓大矣!人均收入增加57%,达到三百六十四元,原来冷落的街道新修的商店货棚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商店、货棚从原有的四十六处增加到一百四十七处。土家族群众中自古很少有经商的,现在四乡农民纷纷进镇经商办店。
说起野三关,还有一段典故。据巴东县志记载:北宋宰相寇准青年时曾任巴东县令。有一次,寇准巡边来到野三关,看到老百姓穿着兽皮,吃着兽肉,住在岩洞里。他便让随从回城拿来种子、犁头、挖锄、镰刀分给老百姓,教他们开荒种地,“劝民稼穑”。后来,当地群众为他建亭纪念,称之为“劝农亭”。老一辈的人至今还把“劝农亭”遗址,当作自己民族进步的标志,常来祭祀。1984年4月9日,又是野三关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天。这一天胡耀邦同志夜宿野三关小镇一家极其简朴的旅店里,和这里的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的办法,勉励当地干部群众敞开山门,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经济。野三关的干部群众受到了启发。
野三关区70%以上是土家族,原来没有赶集的习惯。开始建集市时,群众稀稀落落。有的农民带来了农副产品,还不好意思摆摊叫卖,尤其是姑娘们,用花布把篮子里的猪肉、鸡蛋盖了起来,尽往人少的角落躲藏。但是,土家族人喜欢群体活动,酷爱文娱,于是区里有意识地组织文艺团体到集市上去演出,果然把群众吸引来了。利用文艺演出,宣讲集市是搞活流通的重要一环,鼓励大家破除旧俗,繁荣野三关。县、区、乡各级领导干部帮助群众摆摊卖货。经过耐心引导,历来不赶集的土家族群众也渐渐参加到商品交换的行列中来了。
野三关的领导干部懂得,光抓生产不抓流通,生产将是一潭死水,产品成不了商品,生产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两者一起抓才能真正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去年,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多种经营的则发展多种经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以竹木、油料、饲料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石灰、石料、砖瓦为主的建材业等。去年从事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人员达一千二百多人,营业额比1984年增长一点四倍。
生产的发展繁荣了集贸市场,集市贸易的兴旺又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现在的野三关镇,本地国营单位设的机构五十六个,外县外省也有三十多个单位在这里开店摆摊经营,还有二百余家个体户活跃于乡镇之间。野三关区供销社通过合理制订批发价,把个体工商户团结在自己周围。生意不但没有被抢,反而越来越兴隆。
野三关,昔日的穷山镇,如今当刮目相看了。赵紫阳总理不久前视察了鄂西,他说:巴东穷,野三关为什么还可以?商业活,这是主要经验,要好好研究一下野三关的经验。野山关的群众说:从“劝农”到“劝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我们心里有座碑,那就是“劝商碑”,这是我们山区人民走向富裕生活之路新的里程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