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新的开拓者——记一批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28
第3版()
专栏:

  新的开拓者
  ——记一批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
  许志平
前不久,六十多名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们相聚北京,围绕去向、事业、理想直抒胸臆,令人振奋,催人向上。他们有激情,也有深深的思索……
青 春 的 选 择
人生充满了选择,青春的选择更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正在发言的是一个面庞白皙、隽秀的北京姑娘,叫陈晓红,来自北京联合大学。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了,生活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幅多彩的图画:北京,记者,干部……然而,她没有选择北京,却选择了新疆,选择了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我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去年暑假,陈晓红用业余做家庭教师挣的钱加上向同学借的,瞒着父母,踏上了去新疆考察的旅途。她来到阿勒泰地区,那里文化和教育的贫乏落后使她心惊。文化的“荒漠”比自然界的荒漠更可怕!一位中学校长告诉她:这里“初中毕业教初中”的人很多;因为教师少,他们还不得不兼两三门课。
“我准备去那里教两门课,一是语文,二是教育学。”陈晓红充满信心地说。她相信“教育强国”,新疆未来的经济发展必须先开发智力资源。她看过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很想做个“瓦尔瓦拉式”的乡村女教师。
参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座谈会的毕业生代表,有的生长在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有的从小习惯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有的是学习尖子可以出国留学,有的是三好学生可以任选工作单位。然而,他们凭着共同的信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同一旗帜下来: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成 才 的 沃 土
“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那里。”这是大学毕业生们议论最热烈的问题。
他们最关心的是到“那里”能不能成才,能不能建功立业。听说到会的有十余名往届毕业支边的“先行者”,他们高兴极了,聚在“先行者”周围七嘴八舌,都想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十余名往届毕业生中,有出色地完成了新疆人工降雪的研究课题并走上国际讲坛的郑国光,有坚持技术革新、两次被厂里记功的年仅二十三岁的攀枝花钢铁公司焦化厂副厂长童晓宇,有荣获双文明标兵、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的玉门石油管理局炼油厂的孔凡谨等。
青年设计工程者刘湑走过的道路充分证明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大学生成才的沃土。
刘湑1982年大学毕业后,志愿到新疆建筑勘测设计院工作。四年来,他勤奋刻苦,先后承担了“少年宫”、“喀什体育馆”等七项大的设计任务,并多次获奖。最近,他又承担了九十多米高的自治区“工会大厦”的设计总负责任务。北京建筑设计院一位总建筑师对他说:你这么年轻就能承担如此复杂、重大的工程,在我们这里是不可能的。
这个初出茅庐的设计工作者,已经把自己同边疆的人民、边疆的事业融在一起。他会上动员,会下游说,遇着北京建工学院的舒蓉,便立刻展开“外交攻势”:“到我们那里工作吧?我们那里很需要人。”“很遗憾,我已经选定工作单位了。”他追问一句:“什么单位?”“新疆建筑勘测设计院。”“太好了!那正是我们单位呀!”刘湑喜不自禁。
可 贵 的 支 持
他们需要理解和支持。
有的同学谈到:我们奔赴边疆,吃点苦不算什么,算不上英雄;可贵的是父母对我们的支持和默默的牺牲。是呵,在每个志愿报效祖国、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的青年身后,都凝聚了父母和家庭无私的贡献和牺牲。北京农业大学的王申福有三个上学的弟妹,父母为供子女上学已告贷近千元,多么希望长子能留在身边帮他们一把。当王申福找到父亲的工地,忐忑不安地告诉自己要去西藏的志愿后,父亲停下手中的工作,脸色霎时变得灰白。但是,他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默默地同意了儿子的选择,并答应帮助做母亲的工作。王申福望着过早苍老的父亲,心想:在西藏工作工资多一些,自己再节省一点,就能替父母负担一个妹妹上学。
南通医学院的张硕华先后打了十多次报告,要求去老山前线参战,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她放着大城市医院不去,偏要钻“猫耳洞”是“疯子”,要出风头。张硕华回到家里,怀着复杂的心情向父母吐露了自己的志愿后,两位老人久久没有说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眼泪默默地滚落下来,父亲则把对女儿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头,给女儿语重心长地讲起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边疆的开发事业为年轻的开拓者们提供了广阔成才的沃土。相信这些新出征的优秀儿女会用他们的知识和汗水浇灌出光荣的花朵,报答祖国,也报答他们的父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