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陕西省委教育干部群众 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延安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01
第4版()
专栏:

陕西省委教育干部群众
在新形势下继承发扬延安精神
据新华社西安7月1日电 (记者崔诚五、华年轮)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全省干部和群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在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推动全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
陕西省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解放以来,陕西省各级党组织一直把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作为光荣职责。白纪年同志担任省委书记不久,就要求全省干部、群众在新的形势下,正确理解和继续发扬延安精神。省委有关部门和中共延安地委专门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出版《延安精神》报,经常组织“老延安”撰写回忆文章。他们还多次举办延安精神展览会,交流省内外继承、发扬、丰富延安精神的情况和经验。省委、省政府先后树立和表彰了一大批体现延安精神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使延安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生根、开花。
“实事求是”,这是当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中央党校确定的校训,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为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近几年来,陕西省各级干部在省委领导同志的倡导下,注意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陕西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工作方针。中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以来,全省就围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会经济状况、贫困山区、陕西省情和县情以及到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等问题,开展了五次大规模的调查。单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调查,参加的就有省、地(市)、县(区)干部八千多人,历时一百多天,写出了八百多篇有事实、有观点的调查报告。由于注重了实事求是,一切从陕西的实际出发,全省各项工作越来越扎实,也越来越富有成效。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全省甩掉了长期靠国家从外省调入粮食和长期靠国家财政补贴两个沉重包袱,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和财政收支平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这几年,陕西省委领导同志经常结合各种事例,告诫全省各级干部,要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使全省三百万左右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去年11月份以来,全省有八千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同当地干部一起,一村村一户户地到农民中去摸底,分析贫困的原因,寻找致富的门路,既帮助解除燃眉之急,又协助制订长远的脱贫致富的规划、措施,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西安市的一千二百多名下乡干部,经过半年努力,已使四百多个贫困山村的30%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当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军民面对着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抡起镐头,摇起纺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战胜了困难,打败了敌人,而且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延安精神。解放后,延安和陕西各地的许多当年的“老延安”,都保持着这些可贵的优良传统,在四化建设中奋斗不息。
陕西省委经常运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对个别地区和单位违背这些传统的做法,则随时予以批评。延安地区有些干部前些年一提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就想以“革命老区”的名义,向国家要钱要物。这一做法受到省委的批评后,近几年来,他们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发动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种草种树,治穷致富,使山河面貌有了很大改观。1984年人均生产粮食达四百六十八公斤,1985年虽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人均生产粮食仍有三百五十多公斤。他们还破除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小农经济思想,敞开大门,与全国各地“攀亲结友”,发展横向联系。仅近一年多来,全地区就有一百九十多个企业和单位与其他省、市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增强了自身的活力,使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