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一腔正气为改革——广州铁路局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02
第2版()
专栏:

一腔正气为改革
——广州铁路局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林晰 刘国胜
改革常常伴随着非难,甚至是诽谤和诬陷。然而,记者在广州铁路局看到一个可喜现象:在非难之中,这个局的干部和职工理直气壮搞改革,不仅保持了改革的锐气和势头,而且年年取得好成果。
陈规旧习不足法
从1982年起,广州铁路局按照中央和铁道部的部署整顿企业,在整顿中,先后在领导体制、经营思想、分配制度、干部制度、劳动组织、基建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铁路多年来未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运输能力与运输量的矛盾。京广铁路是我国南北大动脉,北京至衡阳段早已建成复线,而衡阳至广州的五百多公里仍是单线。“北段两条线,南头一根肠”,客货运在这里被“卡”住了。广东省每年有四百万吨货物无法运进,一百万吨货物无法运出。湖南省每年通过衡广线坪石口的出口货物,只有总量的43%,坪石口成了全国铁路出名的难点。
1981年4月,万里同志来视察,要求改变这种状况,希望用三年时间把衡广区段的年运能提高二百万吨。可是,铁路系统长期是只讲生产,不讲经营。广州局决定突破生产型的模式,走生产经营型的路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运能。然而,铁路系统的规章制度都是上面制订的,没有“红头文件”,“转轨变型”谈何容易!局长杨其华,大个子,东北人,在铁路上干了大半辈子。他想,改变束缚铁路发展的陈规旧习,立足内部挖潜,自我发展,这不会错嘛!他和全局干部一起探索新路!
——把过去那种只重完成生产指标的生产方式,变为讲求企业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把机车专人包乘制改为“换人不换马”的轮乘制;把过去由一台机车只在一个区段往返,改为在五六个区段、跨几个分局往返;把大平摊的分配制度改为补贴重点岗位,以保障重点挖潜措施的实施……他们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使衡广区段提高了二百万吨的运输能力。1985年,这个局完成的客货换算周转量相当于改革前(1981年)的一倍半,进款收入相当于改革前的两倍。
——从1982年起,他们同外商合作,把广州站的空间和贵宾休息室利用起来,搞经营型服务。目前,站内开设了酒楼、茶座、商场、旅馆,车站成为旅客有吃有住有买有玩的多功能服务场所。这不但方便了旅客,也为国家增加了大笔外汇收入。1985年,全局多种经营实现利润三千零三十万元,安置待业青年两万多人。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广深铁路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投入产出包干的经营型铁路运输企业。他们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管理体制,自筹资金建路,全面承包广深双线电气化铁路工程任务。两年来,这个公司运能扩大,收入增多,广深线段一百四十七公里复线建设进展很快,可望今年内完成。广深公司的作法,为全局实行基建大包干作了有益的探索,也为铁路系统推行全面包干提供了经验。
广州局的改革,象好戏一样一场场获得喝采,然而是非也波澜迭起:以换算周转量为目标对头么?机车搞轮乘制,出了事故谁负责?铁路搞自负盈亏合适么?车站搞商场、旅店是务正业么?
广州局的领导干部认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只能看其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符合这一点,就应该大胆去干!
流言蜚语不足畏
对改革的非议和诽谤,往往首先落在领导干部的头上。
为了破除干部“终身制”,从1982年底开始,这个局决定超龄的局级干部全部退居二三线。现在,这个局除个别人经上级部门批准继续留任之外,到离退休年龄的各级干部,到“点”就退,已经形成一种正常的制度。
然而,在干部管理体制和用人这些十分敏感的问题上,矛盾是非常尖锐的。广州局将过去干部由干部部统管,改为行政技术干部与党群干部分开管理,目的是更好地选贤任能。现在,铁路局和各分局撤销了干部部(科),设立人事处(科),行政技术干部由人事处(科)管理,党群干部由党委组织部管理。同时,下放了干部管理权限。
这一着,招致纷纷议论,有人认为干部分管违背了党管干部的原则,不符合传统作法。于是,“杨其华同党争干部权”的舆论出来了。围绕这一改革,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了多少令人不愉快的事啊!
铁路局领导同志认为,党管干部的原则,首先体现在党的干部政策上,体现在新时期的用人标准上,而干部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铁路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尽管有议论,有诽谤,也确实得罪了一些人,杨其华深信这一改革有利于铁路工作,他甚至做好了摘掉“乌纱帽”的思想准备,对来自各方面的流言蜚语和压力,硬着头皮顶住了。四年间,他们先后调整了科级以上的行政技术干部八百二十五名,基本做到量才使用。1983年4月,局机关机构改革中又变动了三百五十四名干部的职务,只用了二十三天时间就全部办妥就位。看来,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非议或诽谤,并不可怕,问题是领导者对看准了的事,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去办。
用人问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你要用谁,就有人反对谁。有的是因为旧的框框、旧的习惯势力未破除,在一些同志的心目中,论资排辈才是“正道”;有的是抱有成见和偏见,或者出于妒贤嫉能,因而百般挑剔;当然,派性也会从中作梗。于是,闲言碎语、非难指责、评头品足,甚至人身攻击、写信诬告都来了。广州局的领导同志头脑清醒,敢于坚持原则,看准了的就大胆提拔上来。现任局党委常委、政治部副主任龙自强,今年三十九岁,大学毕业生,有思想、有办法、有魄力。局党委决定让他进班子时,有人挑剔说,此人“说话带鼻音”,“走路背着手”,“太傲气了”。杨其华力排非议,坚持提拔龙自强。
广州铁路局按照党在新时期的组织路线和用人标准,先后选拔了七百多名中青年干部担任各级领导工作,使全局干部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有人散布流言蜚语说:“杨局长拉帮结伙。”杨其华公开申明说:“什么叫拉帮结伙?谁能为‘四化’作贡献,我就拉谁‘入伙’嘛!”
诽谤加身不退缩
正当广州局积极推进改革时,一位退居二线的局级领导干部向党中央写信,矛头对准杨其华。向上级直至中央反映情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正当权利。但是,经上级有关部门联合调查,证实他所反映的“七个方面的问题”纯属无中生有!
改革者,一边在致力于改革,一边却遭人非难、诬告,这真是不公平。然而,这就是目前有些地方和单位的实际状况。你在前面搞改革,有人就跟在后面用尺子量你的脚印,看是偏左还是偏右,是长了还是短了。他们的目的就是伺机整人,整那些在改革中敢于“冒尖”的人。
在非难、诬告面前,杨其华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当初,那位写上告信的原副局长曾经说:“我三天就能把上告信送到中央,七天就让姓杨的趴下!”正在病中的杨其华说:“我生病也不趴下,虎死也不丢威风!”他带病工作,坚守岗位,维护了改革。当时,不少同志为他担忧,为他不平。而他呢,担心的不是有人告他,而是那昼夜不停的客货列车。千万不能在安全上出什么差错啊!
改革不易,在非难与诬陷之中搞改革,就更难。现在,中央主管部门和广东省委经调查澄清了是非:杨其华是清白的,他锐意改革的精神值得赞扬。
改革,需要有一股正气,这种正气集中表现在为追求改革获取成功而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斗争上。愿我们的同志从广州铁路局的实践中吸取教益,成为一腔正气为改革的强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