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论“翻脸认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02
第8版()
专栏:

论“翻脸认人”
司空雨
翻脸不认人,历来觉得很可怕,但是我觉得还有翻脸认人,更加可怕。
“文革”一开始,我就进了“牛棚”,直到1968年才“解放”。中间有一小段时间“回到群众中去”,看见满墙大字报,你揭我,我批你,完全不懂是在说什么。我坐的办公室墙外楼道上,有一份洋洋四五千字的大字报,是某甲揭批某乙的,所加罪名之大,所用刀笔之利,令我目瞪口呆。某甲是我们那个机关的“蒯大富”,他凭着这个资本拉起了一个最“响当当”的战斗队。某乙是所谓“业务尖子”,一向独往独来,能言善辨,除了家庭是破落地主(在高级文化机关里这也不算希罕事)而外,没有什么“辫子”可揪。某甲正忙于纵横捭阖,满天飞。某乙倒还是规规矩矩上班,与我同一个办公室。忽然一天,某甲急急忙忙进了这间办公室,邀某乙去开一个什么会,大致是商讨各战斗队联合的问题。某乙爱理不理地表示不想去参加。某甲忽然一把搂住某乙的肩,满脸堆笑地亲亲热热地叫着:“去吧!大家随便谈谈嘛!就等着你了。”硬把某乙从座位上搂起来,拥着推着笑着拉去开会了。他们两人一出办公室的门,便要从某甲那份大字报下面走过,我对某甲这位英雄真是佩服得了不得。“翻脸认人”这一新的“成语”就是那时暗自创造的。
这位某甲,随着风云变幻,还有许多精采表演,而最为精采的还是“翻脸认人”的戏。例如“文革”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到一位老友家去,遇着某甲先在,他是送来他的一部书稿,请我那位老友指教,执后辈礼甚恭,可是我清清楚楚记得两三年前他还是造反派头目时,对我那位老友声色俱厉呵来叱去之状。待他走后,我问老友:“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老友说:“某甲忽然一天登门,就是那么样地执后辈礼甚恭,似乎先前的事从未有过;起初我还不大想理他,可是他接二连三地来,总是那么虔敬恭谨,非请指教不可;我如果还不大理他,倒显得我这个人胸襟太褊狭了。”
老友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由此悟到“翻脸认人”的英雄们总是能成功的奥秘。我们古圣的格言有:“君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解放以来的政治生活当中,又一贯提倡“高风格”,“高姿态”,“正确对待”……这些都是很高尚的,在实际上大概也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恐怕要有前提。第一要弄清是非;第二要英雄们真正认错,哪怕说一声“对不起”;第三,还得允许每个普通的人有不接受“翻脸认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他不是做领导工作的,只要英雄们不是恰恰又归他领导,只要他不搞报复,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硬是要人家忘掉旧怨,再以某种方式被英雄所利用,这也是难矣哉!否则就被视为有碍团结而受到责备。可惜我们的情况往往是恶人横行时舆论不知哪里去了,好人稍稍能直起腰抬起头吐口气之时,“不要念旧恶”呀,“风格太低”呀,“气量太小”呀,叽哩咕噜,一起来了,倒弄得同情还在“造反有理”那一边,没理还在挨整这一边似的。“文革”要彻底否定,决不能只挂在口头上抽象地说说,离开其遗风余韵的具体表现的批评,既否定不了,也不可能彻底。
昔者鲁迅主张“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几年又听说应该实行,我也弄不清这些大变化。我只有一点微末的愿望:当水淋淋的爪子伸过来要握手言欢的时候,不想接的人,就让他不接吧,还望普天下高风格者原谅则个。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