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重视总量平衡中的信贷超分配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03
第5版()
专栏:

重视总量平衡中的信贷超分配问题
田椿生 王加春
近年总供求不平衡主要是信贷超分配引起的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标志,是货币购买力与物资供应量在总量上相适应。在正常情况下,货币购买力与物资供应量二者之间存在着平衡的基础。因为所有社会购买力尽管分布在不同的领域、集团和个人,最初都是由生产企业销售产品收入转化而来的。企业用获得的收入进行初次分配,补偿生产消耗,支付职工工资,上交税收、利润等,进而通过再分配分别形成不同的购买力。由于这些购买力都是企业让渡产品以后形成的,都有相对应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因此二者在总量上的平衡具有现实的客观可能性。
经济生活中所以会出现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供应量和存款货币供应量)不正常。从我国历史情况看,影响货币供应过量的因素,一是财政超分配,强制向银行透支挂账,迫使货币过量发行。我国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前两年,主要是财政赤字影响总量平衡。二是由银行信贷活动所产生的过多货币购买力。这两年国家财政状况迅速好转,1984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985年财政不仅消灭了赤字,而且还略有结余。尽管存在一部分财政虚收实支的因素,但就总量而言,不足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近年来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主要是信贷超分配引起的。如果说财政超分配的形式比较显露直观,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那么信贷超分配则隐蔽得多,容易给人以“平衡”的假象,从而忽视对它的应有重视。因为信贷投放无论多大规模,在形式上收支总是平衡的。原因在于贷款的数量总是恒等于存款加货币发行,就好象贷款在给自己创造资金来源。如果存款有一部分是虚假的,信用投放(包括现金发行)相对于商品流通是过量的,那么形式上的平衡所掩盖的实际不平衡,一定要通过物资供求关系紧张表现出来,造成事实上的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信贷超分配的两种表现形式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信贷超分配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货币供应绝对过量,也就是银行凭空创造流通手段,从而形成购买力膨胀。撇开前些年财政赤字造成的财政性发行的因素,这两年主要是社会贷款需求过大,信贷资金缺乏正常来源,迫使银行多发货币。一种情况是,有关部门把银行视同国家第二预算,用信贷资金弥补预算资金不足,连年指令银行大额发放投资性贷款。在信贷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种情况是,国家没有根据社会再生产的逐年扩大相应安排流动资金积累,把供应流动资金的任务全部交由银行贷款解决。流动资金一向被看作是短期资金,认为使用以有借有还为特征的信用资金是最合适的。事实上,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正常流动资金,即“铺底”资金,一旦投入生产流通是无法收回的,它将被长期占用,从流通中取走物资。尽管企业在资金周转过程中会通过销售收入获得货币资金,表现为银行结算户存款,但这部分存款是资金周转中的货币间歇,是待支付前的短期滞留,它并不能用来归还贷款。因此,正常的流动资金占用是一种长期资金占用,当这种长期资金需要超过银行可供资金量的时候,就会迫使银行增加货币供应。在国家物资库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家不相应增拨流动资金,而银行贷款又缺乏正常来源,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导致货币的绝对过量。
(2)货币供应相对过量。银行在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还会相对加大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形成购买力膨胀。例如企业间开展赊购赊销的商业信用,使一部分产品未借助货币媒介就实现自身价值。这时虽然流通中货币量没有增加,但是与社会购买力相对应的物资供应量实际上已经减少,等于相对增加了货币购买力总额。如果中央银行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时,对这部分商品交易行为未加考虑,或考虑不周,就会造成货币的相对过量。又如银行贷款虽然是在计划指标以内,但由于贷款质量不高,发放了积压商品贷款,使投放出去的购买力没有物资对应,也会相对加大物资供求的矛盾。再如,生产企业加工制作的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要经过很多环节。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每一个环节大多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分别作为独立的产品实现其价值。如果产品在后一个环节报废,那么前几个环节所形成的购买力事实上没有相对应的物资来吸收,也会形成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
总之,不论是货币供应的绝对过量还是相对过量,都会造成货币供应与物资可供量的不平衡,给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派生存款正在支持过量信用投放
应当指出的是,当前的信贷体制正在通过不断创造派生存款来支持这种过量信用投放。目前中央银行规定,发放贷款实行“贷转存”方式,即计划贷出的款项,不管贷款企业实际支用情况,全部转入这个企业的存款账户。也就是把贷款直接派生为存款。这几年信贷逐渐搞活,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差额信贷管理,多存可以多贷(从去年以来有所控制,但流动资金仍实行多存多贷),这有调动银行搞活资金积极性的一面,但也相应带来多次派生存款的问题。尽管从去年开始,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派生存款的增长有所遏制,但这种遏制作用是有限的。在未实行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存款可以近似无限制地派生;在实行存款准备金的情况下,撇去一些其他因素,理论上最大的派生存款为存款准备率的倒数。如果存款准备率为10%,那么一万元的贷款可以派生出十万元的存款。
目前我国信贷计划使用的是基数水平法。中央银行核定专业银行的存款计划,是在上年末实际完成额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银行对下级银行也层层使用这种方法。这就承认了上年派生存款被全部利用的事实。而计划年度新的存款计划中所包括的派生存款又作为实际资金来源用于发放贷款。这种事实上的信贷超分配是现行体制造成的,具有合法地位,所以没有为更多的人所重视。
当然派生存款不是完全不能用。第一次“贷转存”所派生的存款没有支用的部分,表明相应的物资尚未从流通中取走,这部分派生存款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但是象上边举的例子,一万元贷款派生十次存款,银行相应贷出十万元,那么当各个贷款户把十万元都支走时,就会发生一万元的物资对应十万元购买力的情况。所以不论存款派生多少次,它可利用的额度应以不超过第一次“贷转存”派生的存款数量为限。
改善和加强宏观金融管理
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控制金融活动通常采用调整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买卖证券等公开市场业务手段,执行抽紧或放松银根的政策。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信贷管理将逐渐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在条件适宜的时候,这些手段并不排除为我所用。在新的金融调控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当前改善和加强宏观金融管理,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坚持财政信贷平衡的原则,端正计划安排指导思想。计划部门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要优先保证企业追加流动资金的需要,然后根据资金情况确定投资规模。决不能把银行当成国家第二预算,用挤信贷的做法指令银行发放过量的贷款。银行要努力开辟资金来源,特别要吸收城乡人民的手持现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
第二,中央银行增发票子要留有余地。随着生产流通规模的扩大,国家每年都要增加现金投放以支持商品流通,但发行必须适量。在商业信用逐渐开放以后,要充分估计到企业间不依赖于货币媒介进行商品交易的情况,在发行总额中打一个折扣。
第三,确定贷款总规模不能满打满算,有多少来源就放多少贷款。银行计划年度的贷款规模,应该在存款计划的基础上,扣除一部分不能利用的派生存款和其他虚假存款,加上正常的现金发行予以确定。专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要真正成为宏观调控的杠杆,用以调节市场银根松紧。为了减缓派生存款的冲击,可考虑取消目前的“贷转存”做法,银行发放各种贷款,一律在企业贷款户内透支使用。
第四,贷款要坚持确有物资保证的原则,做到钱物结合,物资跟随资金运动,避免贷款支持滞销物资的生产和采购,避免用派生存款支持企业扩张的投资需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