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躲与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08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躲与惹
司徒伟智
过去小民百姓最怕跟官府的人打交道。为免生出麻烦,他们对付的办法是:“我惹不起,还躲不起?”
时代不同了,今天的老百姓有几个还会见了党政机关的干部就怕,就躲呢?这变化是可喜的。不过也有另一种可笑的变化。听到几位地方党政机关干部的叹苦经,说现在是轮到他们自己一年总有几次东溜西躲,否则到时候为招工、安置、毕业生分配,以至提干调资等等,前来说情送礼的人们会叫自己招架不住。那些人大多与自己沾点亲、带点故,属于“惹不起”或不好意思“惹”的,应承既不妥,峻拒亦不便,不如一躲了之。然而,堂堂正正的国家干部,藏来躲去,岂不愧煞人也!  见说客则躲,平心而论,算不上太坏的事,正说明他不愿意拿原则作交易。只是躲来躲去,浪费时间,误了正事。而且,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躲,实在不是上策。
我倒有个建议:既然“躲”不成,不如干脆“惹”,索性惹他一回。摆开堂堂之阵,对担任“说客”的衮衮诸公,既听取反映的实情,宣传政策和法纪,确属困难则解决之,非分之想则拒绝之,看他们怎么样!这是不是会惹恼了个别人,在背后发牢骚,散布闲言碎语呢?会的,那也不要紧。做好事也会挨骂,骂的是少数人;做坏事更会挨骂,骂的却是大多数人。
好处还在于,见你以“惹”代“躲”,一身正气,他便不来纠缠了。结果就叫做:躲不得,却还惹得起!同时,这也算给钻营者一种思想上的帮助。明代张居正就坚持“惹”道。他担任首辅时,每逢下属走后门来送礼,必曰:我非但不收礼,且“必将言于朝廷,以明己之无私”。这一手够厉害,使别人免除钻营之苦,自己也脱却纠缠之灾,好处是双重的。
唐代也有个行“惹”道的人物,叫杨绾。他晋升为宰相的命令一下,京城里,花天酒地的官僚闻讯而动,纷纷回到家里,裁乐队的裁乐队,减骑从的减骑从。可见,不是邪压正,总是正胜邪。一个在恶浊空气面前敢于“惹”和顶的人,毕竟是有力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