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8-11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 朱德熙
第四段 数量、比较
“两”和“二”。“两”和“二”指同一个数目,平常都用“两”,只有度量衡单位之前有时候用“二”。现在常常看见该用“两”的地方用“二”,如:
(一)上海总工会的二个休养所昨天在杭州正式开幕了。(报,大字标题)
(二)我们的家庭访问是从下午二点钟开始的。(作)这两位作者不会不知道这里该用“两”,然而明知故犯,只因为“两”字笔画多,“二”字只两笔。贪图一时的小方便,破坏语言的习惯,这是不足取的。
“每”和“各”不等于“所有”。“每”和“各”实际包括一切个体,但是和“所有”或“一切”的出发点不同,不能相等。下面这两句都应该用“所有”:
(三)每位参加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都不辞劳瘁的通力合作着,有了很好的成绩。(期)
(四)华东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席卷了每一城市和乡村。(期)同时,(三)多了一个“着”,(四)的“席卷”也不合适,只能说“普及”或“掀动”。
“比”字的用法。比较两样东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字,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如“这个村子比那个大”。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这三句是错的:
(五)每月所丢书的数目比每月所购入书的数目几乎相等,有时还要超过。(作)
(六)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期)
(七)生产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稿)(五)和(六)用“和”或“跟”。(七)只要说“生产条件跟着整个经济情势的好转而好转”,“跟过去不同”的意思已经在内了。底下这两句用“比”字就得在别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配合:
(八)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一次比一次地令人感到……(报)
(九)这一个工程的规模,比国民党在一九二九、三○、三一、三四、三五年这五年的春修预算的总数超过了一倍以上。(教)
(八)的“地”字不需要,倒是应该在底下加个“更”字,“比”字才有着落。(九)上面既用“比”,下面只能说“大”,不能用“超过”;或是把“超过”挪在“比”字的地位上,也成。(“了”字多余;“规模”也不能跟“总数”比较,应该改做“费用”。)
增加和减少。说到增加和减少、超过和不及,也常常会出毛病。例如:
(十)有个叫古莫诺瓦的女生产队长,她每个月的工作都要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四十五到百分之一百三十。(期)
(十一)今年头四个月合作社供给的豆饼超过去年全年供应量的两倍半。(报)
(十二)原来的产量只有每天二百吨,接受了这个新经验之后,每天能生产三百五十多吨,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稿)(十)说这个生产队长的工作只超过预定计划的百分之四十五,那不是所完成的还不到计划的一半吗?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呢?这里显然多了个“的”字,是超过的部分有百分之四十五。这个“的”字的出入可大啦!(十一)就是因此使人不能决定正确的意思。如果有“的”字,那是二点五比一;可是很可能这个“的”字是用错的,那末就是三点五比一。(十二)的毛病刚相反。“提高”底下少个“到”字,因为三百五十比二百正是一百七十五比一百。如果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七十五,就是二百七十五比一百,应该有五百五十吨了。可是与其说“提高到百分之一百七十五”,又不如说“提高了百分之七十五”容易懂些。更进一步,“提高百分之七十五”又不如“提高四分之三”更通俗。除了在专门论著里头,如果可能,最好不用百分之几百几十而用几点几倍。
其次,说到减少,只能说减少几分之几,不能说减少几倍。只有往大里说才能用倍数。下面三句都犯这个毛病:
(十三)铸型场的工人们把开炉时间缩短一倍,由从前十天开一炉改为五天开一炉。(期)
(十四)全月伤假较去年六月(冷修前的一月)减少百分之三百,病假减少百分之五百。(期)
(十五)以中苏为首的和平阵营共有八亿多人口……这与美英帝国主义侵略集团的十二个国家总共不过三亿人口比较,帝国主义差了一倍半。(期)(十三)应该是“缩短一半”。(十四)的“减少百分之三百……之五百”尤其叫人难懂,其实是“减少四分之三”和“减少六分之五”。(十五)顺着上面说下来,“……比较,多了一倍半”本来很好,不知为什么又颠倒过来说“帝国主义差了一倍半”,弄得既不顺,又难懂。(“帝国主义”底下至少也得加“阵营”二字。)
第五段 着、了
“着”表示行为的持续。在动词后头加“着”字,表示这个行为在持续之中。因此不能持续的行为就不能用“着”,例如一个人进屋子,一下子就进来了,就不能说“进着屋子”。像这两句里的“着”就是多余的:
(一)对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部分干部采取着漠不关心的态度。(报)
(二)雁北勘查团的组织与工作,便充分的表现着这种新的方向与新的作风。(期)没有采取的时候是没有采取,已经采取就是“采取了”,不能老在那里“采取着”。(作者的意思也许是“抱着”。)“表现”也是这样,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用不着“表现着”;可以加“了”字,但也不是非加不可。
其次,动词本身含有持续的意思,也就不必用“着”。例如“爱”“恨”“害怕”“拥护”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过去的,我们就不说“爱着”“拥护着”等等。“需要”“企图”这些也都是这样,所以下面这两句里的“着”字是多余的:
(三)还有许多伟大的计划和方案需要着我们的劳力和知识。(报)
(四)这说明了地主阶级直到现在还不死心,还企图着再站在人民头上。(报)
(三)的意思没完全,应加“来完成”。这类动词里头最典型的两个是“是”和“有”。现在还没有人用“是着”,可是“有着”已经满天飞了。例子俯拾即是,姑且举几个:“有着各种各样的店铺”(期),“有着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期),“大都有着自己的兴家计划”(期)。请大家想一想,这些“着”字要它有什么用?总之,只有可持续可不持续的行为,才需要用“着”字表示持续。而且不是每逢持续的行为就一定非加“着”不可。如果你不要强调这个持续性,就不必加“着”,例如:“他在里头写信,你在这里等一等。”
“了”表示行为的结束。大多数行为都是能结束的,所以很少动词不能加“了”。只有上一节最后所说那些动词,它们所表示的行为是短期内不能结束的,所以我们不说“爱了他”(但可以“爱上了他”,或“爱了他三年”)或“需要了劳力”。在另一方面,如果动词本身含有结束的意思,也就不必加“了”,像底下这两句就是:
(五)责成了各级党委和党组帮助这个工作。(期)
(六)凡是矿上工作人员都须参加,包括了行政、党、工运的干部。(期)“责成”就已经责成了,“包括”就已经包括了。
有结束的意思不能用“着”。“着”字既然是表示行为的持续,那末如果行为已经结束,自然不能再加“着”。有些格式里的动词是有结束的意思的,例如某些个两个字的动词,第二个字表示第一个字的结果,像底下的例子:
(七)充分说明着在工人阶级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稿)
(八)我们要从事各方面的建设,来创造农业集体化的必要的条件,来为几万万农民的灿烂的明天铺平着道路。因“说”而“明”,因“铺”而“平”,都有结束的意思,就不能加“着”。(七)可以加“了”,也可以不加。(八)不能加“着”也不能加“了”,因为“铺平”这个动词虽然是结束性的,这里这个行为可还没有实现。
用“把”和用“被”的句子,下面的动词大率表示结束了的行为,所以常常加“了”,而一般地(但不是绝对地)不能加“着”。下面这一句的第二个“着”是不能有的: (九)因为是随着许多民主人士一块儿来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饭店。(期)
上下文也能决定某一行为是否结束,下面这两句就是结束了的:
(十)他用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问题。(报)
(十一)威尔满州共和党参议员乔治安根估计着,买不起足够食物来维持他们家属的美国人,总在一千万以上。(译)(十)应该是“回答了”。(十一)是“估计”或“估计过”。
“能”“可”等等之后不用“着”和“了”。“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头的动词代表一种还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持续,也无所谓结束,所以不能有“着”或“了”。底下这些句子里的“着”和“了”都应该去掉:
(十二)说理诉苦是最有力的斗争方法,既可以沉痛的打击了地主,更可以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稿)
(十三)自然,如果陶先生在这件事上错了,那并不足以掩盖了陶先生的全部的光辉。(报)
(十四)这也足以破坏地下的古代文物的完整和有系统的研究,阻碍着科学的、有目的的发掘工作的进行。(期)
(十五)其次要避免某一本书的重复翻译,以免浪费了人力。(期)下面这两句的“着”也用不上:
(十六)学校里每个角落里都是喜悦和欢呼,准备迎接着招待着我们的朋友。(作)
(十七)中国工人开始过着美好的日子。(期,标题)
(十六)既然还在准备,当然还没有实现。(十七)行为刚才开始,就不能同时已在持续。
“着”和“了”和某些副词。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着”和“了”的用或不用。底下这些句子里的“着”和“了”都用错了(二三例的第一个“着”、二十例和二四例的第一个“了”不错)。
(十八)将要一步一步的踏进我国的山河,糟蹋着我国的人民。(信)
(十九)显著的一点便是囤货的利益决抵不过利息支出的损失,最后在货价上还要吃了亏。(期)
(二十)目前,全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疯狂的侵略暴行已忍无可忍了,正在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期)
(二一)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发生着战争。(作)
(二二)火车上不时地播送着悦耳的歌曲。(报)
(二三)整个的东方剧烈的动荡着,一世纪以来从没有这样强烈地斗争着。(期)
(二四)过去南京博物院和其他的博物院一样,是给反动统治阶级作了点缀品,并没有起了教育群众,启发群众的作用。(期)“将要”和“还要”指未来的事情,既不能“着”也不能“了”。“正在”之后可以用“着”,不能用“了”。(但二十例有“起”字,即不能再加“着”。)“不断”和“不时”似乎跟“着”字配合得很好(这两句的作者就这样想),其实不然。“不断”和“不时”都表示一次又一次,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持续的。最后两例,既然事情没有发生,怎么说得上持续和结束。“没有”之后,照例用“过”。
“着”和“了”同时出现。下面这四句里,“着”和“了”同时出现:
(二五)美帝将侵朝战争逐步推向我国边境,严重地威胁着了我们和平幸福生活。(期)
(二六)你这个样子,一定有着什么心事了。(作)
(二七)他们都受着苏联人民热烈的款待,参观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报)
(二八)在中国境内肃清了并正在肃清着帝国主义的影响。(报)(二五)“着了”合用,讲不通,应该去“了”留“着”。(二六)的“了”是语气词,但是“着”字后面的语气词通例用“呢”不用“了”。这句的“有着”根本不对,所以只能说“一定有什么心事”。(二七)并列两个分句,一用“着”,一用“了”,不协调,应该把“受着”改做“受到了”。(二八)模仿新兴句法而没有顾到逻辑,弄得自相矛盾:既然已经“肃清了”,哪里还有东西可供“肃清着”呢?
总结一句话,“着”和“了”,非必要的时候不要用。现在这两个字都用的太滥,尤其是“着”字。毛主席在八千多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里只用了四个“着”字,可是有人的一篇文章里,不到一千五百字的一段就用了十六个“着”字,其中只有四个是需要的。“了”字因为本来有点弹性,往往可以不用也可以用,所以还不太刺耳,不过也应该精简些。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