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名山何必都修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0
第3版()
专栏:

  名山何必都修庙
  牛角
中国的名山,大抵自古建有各式各样的庙宇。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种现象自有它的文化历史原因。在十年动乱中,这些庙宇遭到了很大破坏。近几年来,随着各方面政策的落实,一些著名风景点、旅游点的寺庙又得以修复,使人们又能重睹古代杰出的建筑、雕塑艺术,名山也因此而增色。这是合情理的好事。
然而好事中也夹着怪事。最近传来一则消息,说一个文化部门准备投资七十万元,修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金顶的寺庙,而且已经乒乒乓乓开了工,这就有点怪。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是武陵山系的主峰。保有森林面积六十余万亩,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的黔金丝猴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珍贵植物如成片分布的珙?、黄杨等亦属国内罕见。因此,1978年这里就划为自然保护区,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庙为什么要修到自然保护区里去呢?
明代的梵净山确有过一些寺庙,如护国寺、白云寺、中灵寺等。不过这些寺庙的香火早已断了多年,如今剩下的只是几个地名而已。准备“修复”的金顶庙,也早在解放前就荡然无存了。尽管每年还有少数香客进山朝香,但那是属于“心诚则灵”的膜拜,并不在意有无菩萨,更没有什么固定的场所。因此,执意要花重金去“修复”(准确说是重建)金顶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另有消息说,“修复”者的本意也不在“香火”,而是希望借此在梵净山谋一块立足之地,“代办”旅游食宿,这就更与文化不搭界了。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拯救和保存濒于绝灭的生物物种;进行科学研究,探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它并不担负开展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任务,当然更不准随意在保护区内建什么“旅游食宿点”了。更何况梵净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屏护作用,一旦开展大规模旅游,造成山林毁坏、水源污染……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值得一提的是黔金丝猴的处境。黔金丝猴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全世界包括我国的动物园目前还不曾有饲养,总数不过五百只左右。据介绍,由于梵净山周围没有相似的生态环境,所以如果一旦黔金丝猴被旅游者“挤”出梵净山,这个物种就要绝灭。因此,一些专家呼吁:即便是仅仅为了这五百只黔金丝猴,梵净山也不宜开展旅游。
如果真有意向梵净山投资,不妨把眼光放在自然保护区的有关建设和管理上。无论如何,这比修庙要有意义得多。
(原载《中国科技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