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孤岛”不孤——读《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3
第8版()
专栏:

  “孤岛”不孤
  ——读《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
  柳和城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孤岛”(抗日战争初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那一段时期的上海)文学研究,已有多年,劳绩斐然。放在我面前的《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上册),是他们最新的成果之一。在这部回忆录中,有对“孤岛”文化界抗敌斗争鸟瞰式的记述,有对重要出版物、文化社团、书店出版社的亲身回顾,有对疾风劲草似的“孤岛”文艺斗士光辉业绩的博闻实录。林林总总,构成一部“热血和热泪灌溉起来的”
“孤岛”文学的壮丽史诗。
“孤岛”不孤。通过文艺这一精神纽带,“孤岛”文学始终与抗日根据地、“大后方”及香港、南洋的爱国华侨保持着联系。党是这条战线的核心。复社出版的《西行漫记》,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红军和他们的领袖,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敌的信心。《鲁迅全集》的印行,等于向浴血奋战中的人民提供了揭露侵略者和汉奸走狗们的“解剖刀”。《译报·大家谈》、《申报·自由谈》、《文汇报·世纪风》和《鲁迅风》等一批报刊,冲破“孤岛”的沉寂,发出了人民的呼声。北社的《北斗》杂志及时地发表了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编写了通俗讲解《新民主主义论》的小册子,洒下了红色的种子。“孤岛”文学以它所处的特殊地位,源源地为全国抗日军民输送着精神食粮和武器;它自身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中不容忽视的一翼。一批爱国文化人在这时期含辛茹苦、默默地做着抢救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或者从事撰述,写下了许多留世名篇。多少可敬可爱的文化战士或惨死于敌手,或在贫病中倒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回忆录》正勾勒出了如此一幅悲壮的图画。
该书印有若干珍贵的照片、书影、手迹,可惜太少,不然定会使全书更为丰富多采。书稿编定于一九八一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三月第一版,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一次印刷,而见到书已是今年五月了!出版周期之长,令人咋舌。这也许是当今学术著作的共同遭遇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