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生命的支柱——记安徽铜陵市焦化厂助理工程师陆宝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8
第3版()
专栏:

  生命的支柱
  ——记安徽铜陵市焦化厂助理工程师陆宝琴
  张抒 徐先祥
陆宝琴瘫痪在床已经七年了。
七年前,在通往工地的路上,一场车祸,她双腿被辗断,颈椎骨折,除了头脑清醒、双手还能活动外,全身都不由她支配了。更糟的是,她还随时可能因雷鸣、鞭炮的震响而陷入痉挛、窒息的危险状态。
她本是个干起工作风风火火、不知疲倦的人。眼下却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这叫她无法忍受。她渴望象常人那样生活。听广播,学外语,不断地从丈夫和来看望她的同志嘴里了解各方面情况。
那是1982年元旦前后,陆宝琴右腿伤口仍在恶化,一个坏消息从她所在的焦化厂传来了:煤气供应不正常,用户意见很大。陆宝琴心急似火,硬叫丈夫把有关资料数据给抄了来。她在边输液、接氧的情况下进行分析计算。当她找到煤气回收不足的原因后,立即给市长写信,建议增建储气柜。她的信受到了重视。从此,陆宝琴又和她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84年9月,陆宝琴得到一个好消息:省里决定为有条件并有必要的城市提供建焦化厂的煤源,在10月组织可行性报告的会审。铜陵也想上第二组焦炉,但可行性报告还未落实。请外地设计院搞来不及,陆宝琴干脆不请自战写开了。她手上扎着针无法捏笔,就用胶布把笔缠在手上,借助放大镜,歪歪扭扭熬了两天两夜,把初稿拿了出来,为铜陵第二组焦炉上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陆宝琴为此却付出昏迷十一天的高昂代价。
1985年7月,第二组焦炉即将破土动工,但炉址上有座锅炉必须拆迁让地。陆宝琴从爱人口里得知拆迁图纸还没有,又躺不住了。她叫护理她的张妈把绘图板吊起,一头搁在她的胸口上。然后,她用皮筋将丁字尺固定在图板上,仰着头就画开了。这样画太困难,三天过后一张图也没画成。陆宝琴性急火起,叫张妈把她翻过来趴着画;头不能抬,就叫张妈用绳子拴住吊起。张妈不忍心,但又拗不过她,只好照办。结果,画着画着,绳头松脱,她一头撞向图板,昏了过去。
医生极力抢救,孩子们一遍遍呼唤,她全无反应。谁知,当爱人在她耳边说到:“宝琴,快醒醒,厂里有急事……”时,她竟微微睁开了眼睛。
铜陵的焦化、煤气工程,对她的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
那是1970年4月,铜陵市为解决钢材紧缺问题,成立了“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筹备处”。陆宝琴和爱人作为机械方面的专业人员也被调来。从下厂学工锻炼的角色,一下子变成能施展自己专长的工程建设的主人,陆宝琴和爱人意识到,对他们这对已近中年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这姗姗来迟的机会太宝贵了。
经过一年奋战,小高炉建成。她和爱人旋即参加“小钢联”配套工程焦化厂的建设。开工伊始,陆宝琴为采购某些关键材料而奔波在外,丈夫写信告诉她:“宝琴,两个孩子已带到工地住了,找来捆稻草铺在办公桌下,他们睡得很好……宝琴,轰轰烈烈的事业开始了……材料一定要设法搞到!”
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不正是她梦寐以求的么?她还清楚地记得,开工前工程总指挥说的话“矿区人民太辛苦了,焦化厂建成后,我们还要搞煤气,为矿区人民造福”。前景多么诱人,而她就是为矿区人民造福者之一。
陆宝琴两年多时间日夜泡在工地上,没命地干着。风力送煤机四十八张图纸平时是两个月的工作量,而她硬是三天三夜拚了下来,脚肿得象馒头……就这样紧张地工作了八年,焦化厂出焦了,煤气一期工程竣工了。学有所用,用有所成,这八年使她感到欣慰。陆宝琴出身童工,解放后靠人民助学金完成学业,她毕业后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干一番事业,报效党和人民。
1978年,当煤气工程除脱硫干箱外都已完工时,有些领导对煤气净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急于送气。经多年奋战,在这大功垂成之际,陆宝琴心情也是迫切的。但她在此刻投了反对票。她说:“搞煤气本来是为民造福,如果这样做,反而是害了人。”通过激烈争辩,主张送气的同志终于被说服了。年底,由陆宝琴负责设计的脱硫干箱完工后,气终于送出了。焦化厂一位前任领导曾感叹地说:“陆宝琴有副铁嘴钢牙,遇事敢于据理力争,不计个人得失,难能可贵。”
1983年,病中的陆宝琴入党了。她激动地说:“为祖国建设留下一点业绩,这是我唯一的追求”。
看她如此挂念工作,关心她的同志说:“铜陵市民用煤气的普及率居全国第一,你付出的够多了,要多保重自己。”
可厂里的领导前来看望时,她又要求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说她不希望象大熊猫一样被保护起来,不想白白挂个共产党员的招牌!
事业,对陆宝琴来说,就是生命的支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