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好钢用在刀刃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8
第8版()
专栏:杂谈

好钢用在刀刃上
  李庆宇
《北京文学》登出启事,将举办青年小说作者改稿班。他们向全国各地青年作者广泛征集未发表过的中短篇小说稿,然后从中选取有基础者参加改稿班,一切费用均由编辑部负担。在文艺刊物如林、笔会频繁、函授蜂起的情况下,此举颇见编辑部的眼光与气魄。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个刊物,编辑的精力和刊物的财力好比是“钢”,用在哪里是大有讲究的。
《北京文学》举办青年作者改稿班的作法,我看好处有二:
一是编辑把眼光放在青年作者身上,在培养文学新人上下功夫。新时期文学的长足发展,是同文学刊物的努力分不开的。近几年来刊物竞起,编辑之间互相拉作家、抢作品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当一些刊物把眼睛盯在名家身上,不少名家应接不暇,稿债成灾。每逢旅游季节,“笔会”的请柬纷纷飞来,而有的作家也乐得挈妇将雏,阖家赴会。而刊物的编辑则哑子吃黄莲,气不得恼不得,处处赔小心。那些真正有远见的刊物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青年作者身上,如《当代》几乎每期都要推出几枝“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并专门设立了“文学新人奖”;《北京文学》的改稿班,也在“小荷”上施肥浇水,舍得下功夫、花本钱,把编辑的精力更多地放在培养青年作者、培养新人上,把刊物有限的经费也多在“基本建设”上投资,这才是办刊物的正道。
二是刊物不在青年的钱袋上动脑子,而在稿子上下功夫。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少地方对文学刊物实行自负盈亏的办法,刊物要想生存下去、发展下去,就得想办法赚点钱,才能支付越来越贵的纸张费、印装费、发行费等等。于是逼得刊物只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广开财源,以求生存。有的拚命拉广告,有的乞求企业赞助,有的征集股份,有的办讲座、搞函授,不一而足。单说其中的文学讲座、刊授函授,就良莠相杂,成色不等。有不少讲座、函授,收费合理,认真负责,对广大的文学爱好者确有帮助;然而也有一些讲座、刊授之类,“招生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内里货色一塌糊涂,象什么“抒情诗快速构思法”之类的“大力丸”不是也上市了吗?这种不在作者稿子上动脑筋、一味在钱包上打主意的讲座、函授,不过是变着法地骗青年人的钱罢了。《北京文学》的发行量也由于各种原因而有所下降,刊物的经费也相当拮据,但是该刊的编辑并不向作者伸手,没有借此机会捞钱,让参加改稿班的青年先交上多少多少人民币,而是刊物负担所需费用,真正把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
当然,《北京文学》的改稿班刚刚公布“告示”,究竟办得好坏,还需以后再看。但这无疑是文学刊物联系作者、提高质量的好办法,值得称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