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他是一部生活的大书——一个读者对巴金的访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8
第8版()
专栏:

  他是一部生活的大书
  ——一个读者对巴金的访问
  姜惠龙
我们《江西日报》办的“知识·人才”社会学院,一直想请巴金同志讲一次课。五年前经人介绍,我曾送过一部作品请教巴金同志,并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因此,这次一到上海,我就去拜访尊敬的巴老。
我们来到巴老的寓所。巴金同志坐在书橱边的木制高背椅子上。这位在我青年时期就很崇敬、一直想见而又无由见到的老一辈作家,见我们走近,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椅子站了起来。他亲切地牵着我的手向前移动着脚步。他步履虽缓,但使人明显地感觉到他非常亲切、热情,表现出一个大作家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的真诚欢迎之意。在那场“浩劫”中,他虽然经受了非人的磨难,五年前又因跌了跤,受了骨折之苦,但精神尚好,面色微红,银丝般的白发覆盖着他那细润而稍突的前额;一双有神的眼睛,含笑地注视着我们,是那样慈祥、可亲。
“啊,早就该见面的朋友。”巴金说,“你那小说稿收到的时候,我正在病中,实在对不起呀。”
“巴老还记着这件事!谢谢。”我说,“巴老,我听人说你这样高龄,每年还坚持为我们读者写一本书,真感谢你呀!”巴金同志说:“每年写不了一本啦,现在每天只能写两百多字,要两年才能写一本书。”我问:“天天都写吗?”巴金同志说:“每天只写一点,写多了不行,时间一长手就发抖。不过还好,脑子还清楚,要写。”这时,我又问:
“巴老以前可曾到过江西?”他毫不思索地回答说:“1941年的夏天,章靳以去福建南平教书,我从桂林送他到江西,没专程去过。”我说:“那么巴老就更应该到我们江西去看看了,去看看我们那著名的庐山。”
“我的确想到庐山去看看,因为年纪大,我实在走不了啦。你们的情意我领了。没有去过庐山真是遗憾。”这时,陪同我来访的徐开垒说:“巴老没有到过庐山很遗憾,而庐山没有见到巴老,更会感到遗憾呢!”巴金同志听了哈哈大笑,我们也都笑了。
巴金同志十分关心青年。去年是牛年,我们报社赠送他一条瓷牛,他转赠给了无锡市的十个小学生。巴老说:“我对他们说,这是江西的朋友送给我的,我很喜欢它,把它转赠你们,希望你们象牛那样有股韧劲,认真学习。这对他们,对那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鼓舞很大。”
“那就请巴老对江西青年说几句鼓励的话吧。”巴金同志笑着说:“我要向青年们学习,也希望他们要好好学习。”
我更感到这位老人的可爱和可敬。他为被压迫者呼喊,为正义抗争的《家》《春》《秋》等作品,曾鼓励多少青年为求得翻身解放和自由而走向革命的道路啊!几十年来,他不顾个人安危,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坚持为人民写作,真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啊!此刻我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或办法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情,便说:“巴老,你写字时间长了手发抖,是不是可以用口述的方法,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请别人帮助整理,这样也许更快,也更省力些?”巴金同志说:“我没有那个习惯。我只能自己用手写,哪怕手发抖,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写。”
良辰嫌时短。我们的谈话不觉已经过了三十多分钟。一想到应该爱护巴老的身体,便不得不结束这次难忘的会见。巴金同志双手用力按着沙发也站起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他的手是那样柔和。我不由得想起一篇文章对他的描述:“他是个宽厚长者,不但用文字教育了年轻人,而且也用他的勤劳和热情,给我们写下了一本值得学习的生活的大书。”我看到巴老身板挺得更直,站在屋檐下,微风吹动着他那雪霜似的白发,昂头向着我们摆手。这时在我眼前的巴金同志,仿佛不是已经八十二岁的老人,而是一位浑身充满着青春活力,在任何恶浪前仍能泰然自若地屹立在文学战线上的猛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