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纪念我国著名农学家邹秉文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19
第5版()
专栏:

  纪念我国著名农学家邹秉文先生
  胡子昂 茅以升 金善宝 吴觉农
我国著名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邹秉文先生逝世一年多了。他一生致力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在创建农业科研机构、培养农业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创立出口商检事业和化肥工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秉文先生原名应菘,原籍江苏吴县,1893年12月3日在广州出生。他十五岁赴北京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后以优异成绩补取为清华留美官费生。
秉文先生少年时期,正值列强入侵,国内政治腐败,农村凋敝;出国后,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教育与农业经济,两相对比,深感欲振兴中华,首赖农业,乃决心考入以农科见长的康乃尔大学。1915年毕业,他又在该校研究院继续攻读植物病理学,并与同学任鸿隽、杨杏佛、茅以升等组织中国科学社,编印《科学》月刊,宣传先进科学和技术。
1916年学成回国,他应聘金陵大学农林科,任植物学与植物病理学教授。翌年,改任南京高等师范
(后改为东南大学)教授兼农科主任。他认为,农业科学与教育,务须结合生产实际和实践,因此,他坚持自己采集标本,实地考察,编讲义;力求增加农场实习课程;主张学校必须兼做技术推广工作,把单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教学、研究、推广三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使他成为一位功勋卓著的农业教育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秉文先生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分参加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的工作。在此期间,他预感到战争结束后国内复兴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便多方联系,选拔农科学生赴美学习。1943年至1944年间,经秉文先生不辞辛苦地奔走、联系,先后选派二百多名学生去美国专攻农业。这些学生后来大都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和教育方面的骨干力量。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给秉文先生带来了由衷的喜悦。这时他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中国农业建设方案》,准备再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所长。但是,抗战胜利不久,国民党就发动了内战。1947年末,他坚决辞掉了所有与国民党政府有关的职务,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代表。然后,参加了由华侨经营的以农产品国际贸易为主的和昌公司,担任董事长,并定居美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秉文先生在美国突然接到上海棉纺界顾毓瑔、吴味经的电报,要求他所经营的和昌公司尽快选购几百吨岱字棉良种,供国内播种之用。他从长期从事植棉事业的经历中,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意义,便立即向美国南方各棉种公司洽购,不料答复都是岱字棉种已颗粒无存。事关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他立即抱病乘飞机前往密西西比州产棉区,动员当地华侨,一同驾车到各私人农场。不论多少,不分昼夜,尽量收购。三日内购得棉种四百九十六吨,随即打包装车,运到新奥伦港,转船赴青岛。赶在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前运出,货轮绕道南美,于次年清明节前安抵青岛,未误农时。
1950年新中国的棉花产量比上年增长55.8%。1951年又继续增长48.8%。这与秉文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50年至1951年他的家属九人,先后分三批自美国回国。1956年6月,他和夫人以赴欧旅游为名,离美到英,又转巴黎。一天,他的老友冀朝鼎同志深夜来访,带来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在冀朝鼎同志的安排下,秉文先生夫妇得以绕道莫斯科,于1956年8月回到祖国。随即被任命为农业部和高教部顾问,次年又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秉文同志虽已年逾花甲,但精力充沛,情绪尤其乐观。他行囊甫卸,就在周总理委托的范长江同志的安排下,一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思想;一面前往各地观光视察。他勤于作实际调查,勤于思考,每日记日记,坚持不辍。每次视察归来,他必写出书面报告或建议。据不完全统计,他撰写的专著、文章,包括历次重要会议的发言以及对台广播稿等,共约一百余件,数十万言。可惜在十年动乱中,大部分散失,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