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多姿——访问辽宁几位退下来的老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1
第1版()
专栏:

他们的生活充实而多姿
——访问辽宁几位退下来的老同志
本报记者 钱湜辛
辽宁,也同许多省市一样,这几年新老干部交替的步子迈得很大,大批老同志从第一线退下来了,离休干部就达十万多人,即将离休的还有六万人。退下来的同志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曾在辽宁省委、省政府担任领导工作的几位老同志。
“正好补这个空子”
李涛同志,1983年离开了省委书记的岗位,去年又从省顾委主任和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今年七十二岁,身体不错。“我们这些人干革命几十年,有一种‘事业病’,没事干不适应。”干点什么呢?抓得太实了,第一线的同志不好办,最好是搞点调查研究。这样,自己不脱离实际,还可能给一线同志一些切实的帮助。去年底今年初,李涛带领沈阳市另外几位离休干部,先后到郊区不同类型的八个村子,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怎样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有些农民以至干部以为农村的改革,包干到户就到头了。这种看法不对。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村的改革还要深入。根据沈阳郊区情况,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分工分业,加速专业化进程,是个关键。他们写出的有情况有分析的农村调查,受到市委的重视,作为文件印发农村工作会议。
当前城市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开展横向联合。但在这方面困难不少,条条块块矛盾很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涛与各方联系,探讨,研究,交换意见,并且抓住对辽宁经济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钢铁和化工两个行业,穿针引线,希望从这里摸索出一条联合的路子。
“第一线的同志当然要作调查研究”,李涛说,“但是他们往往苦于没有充裕的时间。老同志退下来了,有的是时间,正好补这个空子。也叫拾遗补缺吧!”
“头撞南墙学了乖”
今年六十七岁的刘异云同志,在延安时代就当县委宣传部长,1983年从第一线退下来的时候,是辽宁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从1938年算起,我基本上当宣传部长,几十年一贯制。”
也许因为长期当宣传部长,刘异云对思想理论问题特别关心。他认为思想战线过去问题最多,“左”首先表现在这条战线上,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没有很好总结,至今还有一些问题不明确。他还痛感过去一些党委领导干部不注意抓思想理论工作,研究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主要精力花在处理日常事务上,因而领导水平不容易提高。新上来的一些干部,文化水平较高,有专业知识,这是优势,但理论修养不足,对历史经验了解不多,体会不深。因此,老同志交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好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把它讲给新同志听。
“参谋传帮凭个啥?犯过错误好几打。头撞南墙学了乖,总算学费没白花。”异云同志这几句诗,表达了他对传帮带的看法。
刘异云虽然身体不算太好,但精力旺盛,是辽宁思想理论界的一名活跃分子。他积极支持并参加省社联的学术活动,不时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有新意的文章。他还对写诗、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
国外有的社会学者提出六十至八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刘异云很欣赏这句话,把它“引进”自己的诗中。但是他说,自己有两个纲领:一是“万寿无疆”,一是明天死亡。有这两条,就自由了。于此可见他的唯物态度和乐观精神。
“自谋职业,自找苦吃”
见到朱川同志时,他劈头一句话就说:“我是自谋职业,自找苦吃,心甘情愿。”
朱川曾经是省委常委、副省长,三年前退下来了。参加革命前,他就读于东北大学经济系;参加革命后,长期从事经济工作。他说,对一线工作并不留恋。在位时虽然有点权,人家尊重你一点,但日常工作繁忙,被动得很。退下来后,倒可以干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了。他自谋的第一职业,是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写作。三年来,出版了一本专著:《经济规律和发展战略》,发表了三四十篇有关经济、哲学及其他方面的文章,共约七十万字,等于过去三十年著述的总和。他还担任了《中国丛书·辽宁卷》、《辽宁经济年鉴》及《辽宁经济》月刊的主编。
朱川兴趣广泛,他参加的学术活动很多,还参加书法、国画、京剧、体育等方面的活动。最近他发起成立戒烟协会,还准备编一本书,从生理卫生和社会经济的角度谈吸烟的害处,介绍戒烟的办法。
告别第一线后,朱川的活动天地更广阔了。忙,是自然的。他每晚还要用几小时阅读书报,往往弄到十一二点才上床睡觉。
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精力如此充沛,没有一副健壮的体魄是不可能的。记者采访朱川的时候,他着一身运动服,说自己喜爱运动,经常打乒乓球和网球。退下来后,身体比在位时更好,医生认为是五十多岁的水平。
谈到养生之道,朱川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不抽烟嗜酒,不大吃大喝,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光这些还不够。我有最重要的一条:过去最愉快的事不留恋;过去最痛苦的事不耿耿于怀;总结经验,面对现实,追求未来。”
服老,又不服老
还有一位老同志也是1983年从省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而且是主动要求一退到底。
“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服老,现在记性不行了,精力不足了。从党的事业发展看,到了年龄,该退的坚决退。退,有利于党的事业;不退,不利于党的事业。”
这位老同志虽说服老,但又不服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退下来也不偷懒,还是找一些事干。”他喜欢读书看报。现在时间多了,可以读得仔细;又不是任务,可以读得从从容容。这样,一面阅读,一面思考一些问题。他有感于人才成长之艰难,一次看到外地刊物有篇描写一位颇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坎坷遭遇的报告文学,即推荐给省里《组工通讯》转载,人们读后受到很大震动。他对党风问题十分关注,阅读之余,每月总要写几篇“带刺的”短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
老同志退下来后何以自处?他说他警惕几件事情。一是不多嘴多舌,特别是在干部问题上。当然,如果一线的同志来征求意见,他也不掩盖自己的观点。二是在生活方面,不提什么要求。他用两句话概括:不伸手,不插手。或者用一句话,叫“安分守己”。
读者会问:你说的这位老同志是谁?由于这位老同志不希望写他的事情,记者只好作这样的“模糊报道”。这是要请读者鉴谅的。
据省顾委主任戴苏理同志向记者介绍,退下来的同志大部分人身体还好。不少同志主动找事情做。有的撰写回忆录,有的著述地下党时期的党史,有的创作长篇小说,有的参加“关心下一代”等社会活动……还有许多从地方和部队退下来的干部在老年人大学学习。根据记者在辽宁的所见所闻,众多的老同志虽然离开了第一线,然而并不是无所事事,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志趣,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学习、工作、做出奉献。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多姿多采的。
当然,也有一些老同志由于种种原因,对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不够好。他们需要各级党组织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辽宁省委老干部局根据原省委书记徐少甫同志的提议,正在进行百名离退休干部的调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相信经过这种调查,老干部工作将会前进一步,老同志的余热将会更好地发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