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读两则报道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1
第8版()
专栏:

读两则报道有感
陈丹晨
打开5月28日《人民日报》,看到头版头条、二条消息都是报道同一事件:“六名党员批评国家计委办文拖拉”,“中央国家机关党委印发六名党员来信,国家计委和各局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等等。《人民日报》编者还加了长篇按语。消息还报道了国家计委党组副书记的批示。这些按语、批示和报道都非常严肃地批评了官僚主义、党风不正等等现象和对四化事业带来的危害,并且要求通过这一事件的揭露,推动中央机关端正党风,改进工作。
读这样的消息是很使人激动的。它说明我们的国家机关是有生气的,是在进步中。但是,读完以后,又不免有点困惑:这仅仅是一个作风问题吗?这些重大的建设项目既经充分研究决定以后,当然也还需要办理这样那样的报批手续,但是否还需要公文旅行几十个大小单位,画上几十个圈圈呢?假若说,所有这些干部作风改进了,端正了,办事认真了,讲求效率了,而那几十个单位的旅行和几十个圈圈仍是必不可少的,效率又能提高多少呢?官僚主义是人造成的,但官僚主义不也制造了官僚主义者和官僚主义作风吗?这个事件的揭露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启示呢?
同一天《人民日报》第三版登了一条小消息,报道一个中学教师考取了武汉大学研究生,但校方收到了两封匿名信揭发该生“有生活作风问题”,因而取消了他的学籍。该生辗转得讯后,经申诉,南京市委组织调查组调查了三个月,先后到六个单位,找三十多人详细调查,最后写出九份四十二页调查材料澄清事实,使该生恢复了学籍。记者称赞此事“排除匿名信的干扰”。读这样消息,当然要为南京市委认真办案、洞察是非感到由衷高兴。但是,我也有困惑之处:如果该生未能得讯,岂非沉冤难雪;武汉大学根据两封匿名信就作出影响一个青年的学业和命运的决定,又算是什么问题?两封匿名信不费任何力气就调动了几名干部组成调查组搞了三个月等等,这是否是干扰国家公务,浪费人力财力,那个可耻的匿名信作者对这个事件从法律上又该负有什么责任呢?如果下一次又有别的这样那样新的匿名信时,又将怎么办呢?这位研究生虽然进了大学,但这个事件不能认为已经结束。它给我们的启示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加强法制和体制改革似乎也是有关系的。
我们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弊端,但并不都是从思想作风、道德观念上加以要求和规范可以改正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道德上的要求不能从根本上代替当前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礼治国,但对建设现代文明国家则是很不够的。如果我们没有树立这样的变革意识,我们就无法推进我们的事业,即使化了许多力气,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因此,当读到这样的消息报道时,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也许,这是庸人自扰,大可不必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