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坚持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2
第1版()
专栏:

坚持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本报评论员
近几年,对科技人员的流动,看法不一。大多数同志认为,人才的合理流动,调剂了各地各单位人才余缺,改善了科技人员的分布和结构,解决了部分科技人员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和两地分居等实际问题,对于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意义甚大。但也有同志担心,一搞人才流动,会打乱一些单位的工作部署,会出现人才从边远地区涌向大城市的倒流现象。
情况究竟如何?请看事实:1983年,全国共流动科技人员十九万人,其中59%的人员流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和急需人才的行业、单位。1984年和1985年,流向边远地区的科技人员数显著增加。有的边远省区,过去年年人才外流,这两年流入的多于流出的,出现了“入超”的可喜现象。这几年,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和科技干部管理部门加强对人才流动工作的宏观指导;全国省、地、县各级还建立了一千多个为人才交流服务的机构,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大多数人才的流动,是有组织进行的,流向基本上是合理的。
当然,在科技人员大体上沿着合理的方向流动的同时,在某些地方,在某一时期,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少数地区和单位只看到自己人才短缺,采用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如不要行政、户口、工资、粮食、党团关系,用高薪、住房以及其它优惠条件到人才并无多余的外地、外单位乱挖人才。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边远地区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行业、单位,影响到那里科技队伍的稳定。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人才交流的必然结果。相反,它是不符合人才合理流动的方针和方向的。
从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一次分配定终身”、“一潭死水”,到合理流动,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一项冲破旧的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人才流动工作中发生的一点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进一步完善改革来解决。
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了新的条件。经济要搞活,科技和教育要搞活,不能设想,人才管理还是死死的。如果说,各项改革措施要配套的话,那么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尤为重要。最近,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就是科技干部管理体制上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也是从制度上对人才流动给以保证。从一些试点单位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后,在国家规定的条件下,用人单位有聘任和不聘任的权利,本人有应聘和不应聘的权利,就逐步形成了人才合理流动的环境。当然,除了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外,还要采取其它方式,如调动、借调、招聘、兼职等,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从总体上看,现在还只能说刚刚起步。据1983年统计,流动的人才仅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1984年增加到3%,1985年又有所增加。但总的说来,流动的比例还很小,人才的积压、浪费和使用不当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渠道不通畅、难以流动仍然是当前的主要问题。真正使科技人员合理地流动起来,并且做到流而不紊、动而不乱,还要下很大力气。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现在,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通知》的基本精神,就是改革、搞活。结合几年来的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实践,《通知》对流动方向、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辞职和发生争议的裁决等问题作了规定。只要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坚持改革的方向,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人才流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得到解决,从而,为科技人员更好地在四化建设中显身手、酬壮志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