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走西口”的新一代——记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内地个体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2
第2版()
专栏:

“走西口”的新一代
——记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内地个体户
本报记者 傲腾
“哥哥走西口,妹妹也难留……”这首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民歌,反映了旧社会内地劳动人民逃荒“走西口”的悲惨生活。而近年来出现的一批“走西口”的人,却是新时代的开拓者。
每当春天到来,一些内地个体户便手提肩挑,纷至沓来,每年可达七八万人次。他们中有搞推销、收购的,也有搞维修、建筑的,还有木匠、油漆匠和缝纫师傅等。几位“走西口”的“老资格”对记者说,内蒙古的钱越来越不好挣了。今后的出路:一是南北联营;二是向更边远的牧区渗透,开辟新市场;三是充分发挥内地技术新、信息快的优势,抢先一步,打开市场。
鄂尔多斯高原有成片成片的沙柳,每过三四年间伐更新一次,过去大多被当柴烧掉了。在内地柳编匠眼里,这可是宝贝呵!他们和当地农牧民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营,发展柳编业,使沙柳变成了“摇钱树”。伊金霍洛旗扎萨克乡的二百多名柳编工,是三年前由陕北来的师傅培训出来的。他们在冬闲时搞柳编,每人每年收入在二百元以上。现在这里的柳编制品做工精细,式样美观,成为当地主要出口商品之一。近几年这个旗柳编业的收入占乡镇企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草原上还活跃着甘肃种瓜人与山东种瓜人两支队伍,有的搞技术承包,有的搞有偿技术传授,有的联合经营。在盛夏的草原集镇上,到处是卖瓜棚。那一堆堆硕大的西瓜,大多是在内地种瓜师傅指导下种出来的。草原上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西瓜含糖量高,吃一口甜在心里。牧民们说,内地种瓜师傅给草原送来了甜蜜。
有几位当地人颇带些不满情绪地对记者说:“内蒙古的钱都让南方个体户挣走了!”据一位有心人统计,光是通过东胜市邮局一年寄回南方的钱就达四十万元左右。呼和浩特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全市活动的内地个体户达二千多人,他们人均年收入大都在二千元以上。
其实,他们赚走的钱不过是“小头”。而给当地留下的财富则是“大头”。内蒙古伊克昭盟近四年来涌进了大批内地个体户,全盟税收额也持续增加,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10%以上。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过去是个偏僻的草原小镇,从1981年开始大量“引进”内地个体户,就一年比一年繁荣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乌拉特草原的“贸易中心”。
新一代“走西口”的人们,给千古草原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信息,促进了牧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这才是最宝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