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个苗族山村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2
第4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一个苗族山村的变化
蕴敏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鸡街区黑山乡丫口苗族村,共十户人家,五十七人,地处海拔二千四百余米的山丫口上,全村一百多亩贫瘠的耕地分布在山坡沟壑之中。过去,生活在这个偏僻的穷山村里的居民,辛苦一年,到头来收入不过几十元钱,连肚子也吃不饱,每年都靠国家救济。
可是近两年来,这个村的面貌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三百零七公斤,去年虽受了自然灾害,但人均占有粮食仍达到六百斤,人均总收入二百二十五元。这个平均收入与全国相比虽然还是比较低的,但对这个村来说却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仅与1980年人均收入七十元相比,就已提高了两倍多。1986年春节前后全村杀了十六头肥猪,有四户住上了新瓦房,还有两户正在打地基准备盖瓦房;家家有了新棉被,户户用上了新式木床,男女青年都穿上了化纤、棉布做的新衣服;一些耐用消费品也进入了苗族群众家庭,全村现有收录机两台、收音机六台、自行车四辆、缝纫机一台、手表十三块。群众的衣食住用等生活条件均有了较大改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这个山村是靠饲养业起家的。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丫口村的干部和群众认识到,这里地理条件差,气候冷凉,粮食单产低,光靠粮食生产是过不上好日子的。但他们发现本村有发展饲养业的有利条件:有一定的山场可利用;群众有一定的传统饲养技术。从1982年牲畜折价归户以后,各户开始积极饲养牲畜、家禽,到1985年全村大牲畜存栏数户均达二点六头,猪、鸡、羊户均五十头(只),饲养数量最多的张庆雄家,有七十多只羊,六头牛,六头猪,四十五只鸡。
发展饲养业,必须解决畜禽的来源和防疫问题。干部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实行自繁自养,或向亲朋购买、交换,这样既防止了疾病传入,又少花钱。他们还学习了科学饲养、管理方法,不但人畜分居,而且牛、马、猪、羊、鸡也各有圈舍;村里有自己的土兽医,定期给畜禽注射预防针。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该村从发展饲养业以来,未发生过畜禽瘟疫。
随着饲养业的发展,他们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饲养观点,把目标放在提高商品率上。1985年全村出售牛十二头,羊十八只,小猪一百头,鸡二百只,仅这项收入即达七千零五十元,人均一百二十三点六八元,占总收入的50%。
六畜兴旺,肥料不愁,饲养业发展了,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附图片)
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的公路大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