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暗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2
第8版()
专栏:

“暗示”
李辛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些人学会了“暗示法”。此法运用起来不露声色,十分微妙。被“暗示”者呢,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对此法心领神会,与其配合起来极为默契,甚至到了天衣无缝之程度。不妨试举几例:
某领导到一工厂参观,看中一件工艺品,爱不释手,口中不住称赞:“这件东西太好了,多么精致呀!我还从来没见过呢。”待参观完毕,这件工艺品已放在了这位领导的车子内。
一检查组从甲地来到乙地,对乙地的接待者大讲甲地对他们如何重视,一把手亲自陪同,招待了几次,等等。乙地明白,接待规格至少不能低于甲地。如此这般,乙、丙、丁……的接待工作不断升格。
某领导干部对下级一领导干部说:“我的孩子你们要严格要求,注意培养教育。”于是,他的子女便很快被入党、提干、上调。……
“暗示”即非公开,它可以将其“真意”隐去。而使用其法者,又大都是些有“身分”的人,让他们公开吐露真意,还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再者,他们所“暗示”的事都是我们党历来所不允许的。于是便不露声色,通过“暗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既收了“益”,还未失“身分”,可谓两全其美,滴水不漏。此其一。
“暗示”还可在关键时刻推卸责任。“暗示”嘛,被“示”者可以“随便”理解。说某件东西好,可没说“要”呀!说人家招待我,可没让你招待啊!让你对子女注意关心培养,可没让你提拔他呀!如此一推六二五,自己一身“清”,最后还来个“官打送礼的”。被“暗示”者呢,“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此其二。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被“暗示”者都是被动的。不可否认,有那么一些人,是极善于领悟上级的“暗示”的,有时甚至过于主动。因为他们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他领悟了“暗示”,给了“暗示”者以好处,反过来“暗示”者总不能“忘恩负义”吧?当对方遇到什么“麻烦”或需“帮忙”时,就不能“袖手旁观”。两者皆得益。此其三。
当前,党中央正在下大力纠正党风,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也许会更加乞灵于“暗示法”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