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浙江绍剧小百花来京演出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3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浙江绍剧小百花来京演出感言
阳翰笙
绍剧是个古老剧种,传统底子很厚,舞台上的功夫是很讲究的。它是锣鼓大戏,在浙江叫“大班”(为了与越剧的沿称“小歌班”相区别)。我在六十年前就看过。
八十年代开始,浙江文化部门在省委的支持下,培养出一批新秀。我看这一批平均年龄只有十七岁的绍剧小百花,就是绍剧艺术继往开来的好苗子。浙江前年送来了越剧小百花,今年送来了绍剧小百花,真是后继有人。
戏曲演员的功力一定要扎实。有些青年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底子很薄,唱念做打都不过关,外行人看了还马马虎虎,给内行人看就不行了。我记得周恩来同志曾经讲过青年演员要“一专多能”。他强调“多能”,是指各方面的功底都要有,但是他更强调“一专”,因为它是形成一种流派的风格和魅力的基础,尤其是产生魅力的基础。艺术要没有魅力,也就会失去观众。
当然,青年演员在打基础时,路子要广一些,就是通过广博的手段,达到精深的目的。千万不要当“万金油”演员,什么都会一点,什么也演不好。今天的不少青年演员都很聪明,天赋条件也较好,文化也高些,兴趣广泛,横向借鉴的条件也多了,一般地说,都演得还不错。但是也更容易多能而无一专。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员,这就不够,从一个艺术家来要求,就更不足了。今天演戏,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抓一碗饭吃了,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这一点一定要强调。绍剧自己有丰富的传统,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也要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并且要始终保持自己的鲜明的特色,尤其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必须在歌(唱)、剧(本)、美(术)、音(乐)、电(灯光)等各方面更好地形成绍剧自己的新面目。
现在,戏曲界都在谈论戏曲的“危机”问题。确实,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光是担心总是不行的。为什么有的剧种和团体就不那么害怕?因为他们闯出了路子,有优秀的剧目和高水平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就不存在什么“危机”了。我觉得,戏曲除了剧本质量的提高以外,表演艺术是很重要的。不抓本子的提高,不抓表演艺术的提高,这个“危机”是很难突破的。当然,戏曲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绝不可能没有戏曲,但是,不做出努力,戏曲确有危机。现在有些地方戏曲团体生存不下去,也有解散的,这也是一种自然淘汰。一个剧团要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有不能被人代替的特点。
这次绍剧到北京来演出《相国志》,相当成功。我感到很高兴。我衷心为他们祝贺,也衷心希望青年演员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年轻,会演戏,靠这一点是不够的。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梅派”,麒麟童之所以成为“麒派”,以及所有其它戏曲流派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不断总结提高才形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