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马拉多纳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3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马拉多纳艺术
颜建军
风靡世界的足球大赛结束了,金杯竟让矮笃笃的阿根廷队的队长马拉多纳捧走了。目睹马拉多纳在场上的风采,叫人感觉一种力量,这力量是刚柔相济、婉转与直率相揉的。
你看,他进球后的表现,简直就是“迷你”式。他不是先奔向队友,让队友拥抱,相互没头没脑地乱吻乱跳,而是狂喜地一叫,头仰朝天,张开双臂向四周观众跑去,然后扑通跪向观众,挥动着两手向苍天、向父母、向观众倾诉内心的激动……于是,观众理解了,欢声雷动,女人们落泪了,男人们发狂了,善男信女痴迷迷地呼喊他的名字,好象他属于阿根廷、南美洲都不够,还要属于全世界、成为天之骄子才行。看来,马拉多纳很懂人情世故,比儒家的“天人合一”还厉害,更胜过恺撒大帝的野蛮征服,他赢得了人心。
马拉多纳说话诙谐,妙语连珠。阿比之战后,有人说他进的第一个球是用手碰进网的,他也不否认,说:“对!是手,是上帝的手!”无独有偶,记得第二次大战期间,有人问邱吉尔,大战接近尾声了吧?邱吉尔回答:“不是收尾的开始,而是开始的收尾。”当马拉多纳深吻金杯后,记者采访他,问他今后打算,他表示要尽可能参加一九九○年的世界杯大赛,说:“我想着我的家,我的父母,我的未婚妻。但是,我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是拚搏的愿望。”这话虽不及“为革命,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粉身碎骨也心甘!”那么豪壮,也不如“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中庸》)阐释精到,但自有他发自肺腑的魅力!
这次大赛风云变幻、冷门迭爆,弄得专家们也只能以“足球就是这样”来解释。足球又何如?不好说,圆的,太圆了!有无数个三百六十度,有无数只脚去踢它,谁知道它会蹦进哪边门里?可不是!连济科、苏格拉底和普拉蒂尼这样的大球星罚点球都踢不进,更给这“圆体”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这圆体对马拉多纳却大送青睐,让他带着东闪西晃,风风火火地杀出重围,直捣“黄龙府”。有时他使对方眼花缭乱诱人恼火而犯规,有时他“调虎离山”,让对方团团围住自己,又突然让球“金弹脱壳”,传到对方防守薄弱的环节,让队友去射门,防不胜防。一些足球老前辈说:“马拉多纳以前只知自己踢球,现在也能与队友配合了,这是他的进步。”有人评论说,南美风格柔婉、细腻,有“费厄泼赖”(FairPlay)之绅士风度,讲究个人技术修养,以达到个人表演之出神入化为最高境界;欧洲风格刚硬、粗犷,素有“十字军东征”之气势,讲求整体配合,战略战术高明,一来就摆出无坚不摧的阵容,好似“系统论”和“控制论”那样严谨、科学。而今马拉多纳两种风格兼而有之,充分显示了“杂交”优势。
“马拉多纳艺术”似乎是将多种文化融为一体之艺术。本来嘛,世界文化在混沌初开之时也是不分你我的,只是到了后来,用佛家的话来说,无非从“因缘和合”演进而显得色彩斑驳,光怪陆离。“因”是人生,“缘”是宇宙;“因”是人心,“缘”是物境。二者长期交织化合,缠绵不断,乃形成如今人类万花筒式的文化。
其实,当今的各色文化也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马拉多纳不管它是“南美柔婉”,还是“欧洲刚硬”,统统拿来,变成了他的“马拉多纳艺术”。
我们又何妨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