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第十六次探监——记沈阳监狱狱外辅导员冷淑梅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4
第4版()
专栏:

第十六次探监
——记沈阳监狱狱外辅导员冷淑梅的事迹
丹东日报记者 王辛鹏 本报记者 洪天国
冷淑梅急匆匆的脚步停在一个布满铁丝网的大院门口。这是她熟悉的沈阳监狱。今天,5月28日已是她六年来第十六次探监了。她不是因为骨肉至亲犯法被关押来探监,而是以沈阳监狱特聘狱外辅导员身份来这里探视帮教她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犯人的。
1972年秋,冷淑梅所在的丹东市元宝区珍珠路的一群变态的孩子撕裂着冷淑梅的心……
篝火熊熊。几双肮脏的小手把咯咯直叫的鸡投进烈焰中,随即扯下带血的鸡腿,塞进垂涎的小嘴巴……
一声呼哨,两军对垒。随着狂呼乱骂,石块横飞,大地上留下殷红的血迹……
“不能这样下去啊,孩子们!象你们这个年纪,我已经在抗美援朝前线了。”从那时起,冷淑梅——这个普通共产党员不虞个人安危,不计自家得失,不顾亲属反对,决心用全部的爱去耕耘这块“冻土”。
1979年秋,徐杰和刘亚全聚众斗殴,被判刑关进了沈阳监狱。冷淑梅的心也跟到了狱中。
在沈阳监狱一支队接见室里,冷淑梅两手紧紧地拉着徐杰和刘亚全的手,千叮咛,万嘱咐……临行前,又留下一堆糖果、点心和十元钱。
“放心吧,冷姨!过去,我们没听您的话,进了监狱;今后决不辜负您的苦心,早日改造成新人!”
两个孩子自此判若两人。这,震动了狱中来自元宝区的其他犯人。“冷姨,我们也盼望得到您的帮助!”封封信件飞到冷淑梅手中。“我不能冷了孩子们的心,每年要去看望他们几次!”不久,监狱聘她为狱外辅导员。多年来老伴在外施工积蓄准备盖房子的一笔钱,都让冷淑梅花在孩子身上了。至今,全家人还住在破旧的三间低矮房子里。
“冷淑梅这是着了什么魔呢?”周围的人疑惑不解。连同胞姐姐也登门质问:“你要把这个家败坏到哪步天地?”冷淑梅耐心地解释说:“走路碰到摔跤的人我们还要扶一把。这些孩子栽了跟头,我们不该伸伸手吗?”
5月28日是个晴天。和煦的阳光照射着关押女犯的一大队。两个怯生生的孩子跟在冷淑梅的身后。接见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女犯人李玉珍高兴地朝冷淑梅走去。
“妈妈!”突然,一声熟悉而又陌生的喊叫转移了李玉珍的视线。当李玉珍惊呆地站在门口时,两个孩子已同时扑入她的怀里……
六年前,李玉珍因谋杀亲夫被捕入狱时,女儿刚九岁,儿子才五岁,双双撇在偏僻的乡间。李玉珍时刻挂在心上。一次探监时,冷淑梅了解到李玉珍的痛苦。在元宝区委的支持下,李玉珍的两个孩子从农村被接到丹东姥姥家。自此,冷淑梅时常把孩子领到自个家中。不仅供孩子吃、穿,还耐心地教育他们要关心妈妈的改造。今天母子相见是冷淑梅安排的。
“你老担心孩子,这不,都带来了,仔细瞧个够吧!放心吧!他们在家里都好好念书哩!”冷淑梅拉着李玉珍的手说。
李玉珍哭成泪人,说话哽咽:“做梦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孩子。我心中的石头落地了。一定好好改造。”现在李已从死缓减为无期徒刑。
关押男犯的二大队接见室已经有点骚动。当冷淑梅推门而入时,来自丹东元宝区的十几名男犯全都喊叫着“冷姨”站起来。腿脚快的抢先扑进她的怀抱。
“冷姨,我被评为劳改积极分子了!”“冷姨,我又被减刑了。”“冷姨,我很快就可以出去了。”……犯人们一个个争着汇报自己改造的成绩。
“你们都有进步,姨才高兴呢!”冷淑梅笑得合不拢嘴。
“王玉石怎么没来?”元宝区的在押犯,每一个名字都刻在冷淑梅的心中。少了哪一个,她也要询问。
“王玉石住院动手术了。”犯人们随口说一句。
汇报会一结束,冷淑梅就带着糕点、罐头,来到新生医院的病房看望王玉石。
“冷姨!”病床上的王玉石如见慈母,泪水泉涌,挣扎着要坐起来。
“别动,孩子。”冷淑梅压好王玉石的被角,坐到他的床头。“手术后感觉怎样?还有什么事要姨给你办吗?”
“不,冷姨。”王玉石动情地说:“我只求您放心,在服法改造的道路上,我绝不会后退的!”
冷淑梅欣慰地笑了。她一片苦心对孩子,不就期待这个结果吗!当初,因杀人罪被判刑十五年的王玉石长达八年不认罪。每次探监,冷淑梅都找他个别谈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玉石这把锈锁终于被打开了。他撤回无理上诉,一心扑在改造上。当年被评为劳改积极分子,次年被减刑一年,后又再次减刑一年半。他在寄给冷淑梅的减刑喜报背后写着:“冷姨,没有您给予我慈母般的关怀,我就不会有今天。”
在二大队新生橡胶厂门口,闻讯赶来的犯人们把冷淑梅等围个水泄不通。
“哟,这不是王跃庚吗?现在在哪儿?您也来看我们?”犯人们朝他发出连珠炮式的提问。
站在圈外、精神十足的王跃庚曾经在二大队服刑整整十四年。故地重游,他有一肚子话要倒出来。
“哥们!”王跃庚诙谐地沿用老称呼:“我释放一年多来,好得出乎我的意料,都是冷姨给的!”
因盗窃罪被判刑十八年的王跃庚,在冷姨的帮助下,去年4月提前四年释放。回到丹东,温馨的家庭已不复存在,亲朋故旧拒之门外。一个晚霞烧红天边的傍晚,他犹豫不决地站在冷淑梅的家门口。
“站在那干啥?快进家!”冷淑梅扯着王跃庚的胳膊拽进屋,按到椅子上,随即叫女儿准备饭菜。从此,王跃庚吃住在冷淑梅家中。
早晨,上班办事的都走了。冷淑梅把家中的一串钥匙留给王跃庚。王跃庚手攥钥匙,感到心灵的震动。他记得母亲在世,出门时也是把家中的钥匙挂在他脖子上的。
这是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啊!王跃庚的内心再次被深深触动了。
后来,王跃庚安排在冷淑梅组建的基建队上班,月工资百多元。当他要用自己双手挣来的钱孝敬胜似亲娘的冷姨时,冷淑梅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姨再好,能跟你一辈子?你吃住在姨家,挣的钱全部存入银行,好重新成个家!”
来自丹东市元宝区的犯人全部见完了,冷淑梅拖着疲倦的身体,欣慰地走出监舍。这时,正赶上炼胶车间的犯人下班。“冷姨,冷姨,我们也要见您!”“出去后我们也到你那个基建队去!”这些并非来自元宝区的犯人一起涌向铁栅栏,几十双手急切地摇晃着。
自去年起,一个个刑满释放和提前释放的孩子,满怀新的追求回到家乡。家庭不能给予温暖,或者工作问题无着落,常是重新犯罪的诱发原因。这是冷淑梅从十几年的帮教工作中摸出的规律。为此她决心帮助孩子们度过这段“危险期”。
“咱们组织一个基建队咋样?”冷淑梅和退休的老伴商量。“好给那些从狱中回来的孩子们找个立业之所。”
一辈子以基建为业的老伴点点头,但他担心这些孩子会惹事。
“这个你放心,我当队长,孩子们的教育由我管!”冷淑梅一句话就打消老伴的顾虑。
去年4月1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已经是市劳动模范、全国“人民调解先进工作者”的冷淑梅正式组织基建队,一下子接纳了二十多名从监狱和劳改队回来后没有找到工作的青年人。基建队成了接待走向新岸的孩子们的码头。
今天,又有这么多的孩子正向这个码头奔来,冷淑梅怎能不高兴!“孩子们,姨的基建队的大门永远朝你们开,到时候,姨来接你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