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红四方面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7-24
第5版()
专栏:学点革命史

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主力红军之一。十年土地革命战争中,先后转战于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青海、宁夏、甘肃等省,歼敌三十六万余人,开辟了鄂豫皖和川陕两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1927年11月间,中共鄂东特委根据“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领导黄安(今红安县)、麻城两县的农民举行起义,并将起义队伍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开创了大别山区的武装斗争局面。1928年7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为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为党代表,全师三百余人。1929年5月,吴光浩牺牲。6月,党中央派徐向前接任红三十一师的军事指挥工作。9月,豫东南的商(城)南起义成功,成立红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全师一百余人。11月,皖西的六(安)霍(山)起义成功,成立红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全师二百余人。从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中诞生的三支红军队伍,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前身。
1929年下半年,红三十一师等部连续粉碎敌人的三次“会剿”,兵力发展到一千四百余人。年底,由徐向前、戴克敏共同起草并经中共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军事问题决议案》,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建军和作战经验。决议明确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和红军游击战术的原则。决议对于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士兵的教育和训练、红军与赤卫队和群众的关系等,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决议,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1930年春,中央决定将鄂豫皖根据地的三个红军师组成红一军。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从此,鄂豫皖红军开始了从游击部队向正规部队、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是年,红一军利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军阀大混战的有利形势,积极开展外线进攻,东出皖西,西出平汉路,连续取得了霍山、英山、杨平口、花园、四姑墩等较大规模战斗的胜利。半年时间里,共歼敌近万人,自身兵力发展到六千余人。
粉碎敌人的一、二、三次“围剿”,是鄂豫皖红军的大发展时期。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自1930年11月底至1931年3月上旬。蒋介石的“围剿”兵力共八个师、三个旅近十万人。红军采取“飘忽战略”和“群众战争的战略战术”,避强击弱,运动歼敌。经新洲、金家寨、鹅毛岭、东西香火岭、二道河、磨角楼、新集、李家集车站、柳林车站、双桥镇等一系列战斗,共歼敌一万五千余人,胜利粉碎了敌第一次“围剿”。双桥镇一仗首次全歼敌一个整师(第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声威大震。反“围剿”过程中,红一军与活动在蕲(春)、黄(梅)、广(济)的红十五军合编,改称红四军。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全军一万五千人。
第二次反“围剿”,自1931年3月下旬至5月下旬。蒋介石的“围剿”兵力共十多个师约十二三万人。红军采取东西两侧往返机动、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战法,经独山、浒湾、桃花等战斗,共歼敌五千余人。敌第二次“围剿”又告破产。不久,红四军改组,由徐向前任军长,曾中生任政治委员,张国焘任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夏天,红四军南下蕲(春)黄(梅)广(济)作战,歼敌七个团,俘敌五千余人。9月,红四军奉张国焘的命令北返,途中由陈昌浩接替曾中生的军政委职务,开始“肃反”。将近三个月的“大肃反”,大批优秀干部被杀害,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黄安县七里坪宣告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下辖四军、二十五军,共三万余人。红四方面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红军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立即投入反击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的战斗。当时,敌人在鄂豫皖根据地周围部署的“围剿”兵力,有十五个师以上。方面军总部决定趁敌尚未部署就绪,采取外线进攻的作战方针,集中兵力,发动群众,主动出击,以打破敌人的“围剿”计划。从1931年11月至次年7月,红军成功地运用围点打援、迂回包围、近战夜战等战术手段,连续发起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战役。共毙俘敌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第六十九师师长赵冠英以下官兵六万余人。其中,成建制地被全歼的敌正规部队即近四十个团,创造了红军战争史上的又一光辉范例。战后,红四方面军总兵力发展到四万五千余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四万余平方公里,人口逾三百五十万,进入鼎盛时期。
1932年8月,蒋介石亲自出马,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集中三十万大军,发起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在苏区推行过“左”政策,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红四方面军虽英勇奋战两个月,歼敌上万人,但未能打破这次“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四个师约两万余人,于1932年10月11日跳出外线作战,伺机杀“回马枪”;留下两个师会同地方武装继续在根据地内与敌周旋。但主力部队西越京汉路后,即遭到优势敌军的围堵,遂被迫西行,进行转移。在十多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涉丹江,越秦岭,走关中,渡汉水,历时两个多月,转战三千余里,终于使敌人所谓红军“不死于炮火,即死于冻饿”的梦想破灭。经长途转战,红四方面军共歼敌上万人,自身兵力保存了一万四千四百人。1932年底,利用四川军阀混战的形势,全军从陕南翻越大巴山,进据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开始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留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一部兵力,后来发展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后,实施战略展开,击退敌人反扑,实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很快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至1935年4月,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先后进行了反三路围攻、三次外线进攻和反六路围攻等重大战役,共歼敌近十三万人,给四川的军阀以沉重打击。反六路围攻战役,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节节抗击、伺机反攻、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利用川北山高林密、南低北高的地势,抗击二十多万军阀部队的进攻,历时十个月,歼敌八万余人,创造了以寡敌众、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
这一时期,红四方面军总兵力发展到五个军,八万余人,并建立了第一支工农女红军团队——妇女独立团。经过大规模的实战和训练,全军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及战略战术思想明显提高,山地战斗、河川战斗、夜间战斗的本领进一步加强,“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大大发扬,出现了一批善攻、善防、善于夜袭的英雄团队。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达四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建立了二十二个县市的革命政权,人口约五百万,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为实现“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积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横扫涪嘉流域之敌,克县城九座,歼敌万余人。5月,张国焘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6月,在懋功地区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为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北上方针,8月底,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主力一部进行包座之战,全歼胡宗南一个师,打开了北进通道。但是,野心家张国焘公然对抗中央的北进方针,分裂党、分裂红军,在一、三军团北上后,另立伪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南下川西南。南下期间,全军艰苦鏖战,虽歼敌不少,但自身伤亡和损失也近半。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在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的影响下,广大指战员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南下方针进行了抵制和斗争。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决定北上,进抵川西道孚、炉霍、甘孜一带休整训练。6月,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伪中央,标志着其分裂主义的失败和破产。7月初,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共同北上。10月9日,一、二、四三大红军主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建立河西革命根据地,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之九军、三十军及五军
(由原一方面军的五军团与四方面军的三十三军合编而成),共二万一千余人,从靖远地区西渡黄河。1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组成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待机打开新疆的通道。至1937年3月,西路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敌血战近五个月,共歼灭敌军两万五千余人,但由于敌众我寡、疲兵屡战、有耗无补等原因,惨遭失败。西路军余部七八百人,由李先念等率领,经四十余天艰苦转战,终抵新疆,受到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的热情迎接和慰问。
红四方面军河东的两个军(四军、三十一军),配合一、二方面军作战,取得了山城堡等战斗的胜利。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下三原、淳化,援助抗日友军。1937年3月,奉令组成援西军开至镇原,因西路军失败,遂停止西进。8月,中央军委宣布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一军及陕北红军一部编为第八路军一二九师,后挺进太行山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成为我军三大抗日主力师之一。一直坚持在鄂豫皖的红二十八军,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红四方面军的十年斗争历程是光辉的,又是艰难曲折的。这支由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英雄儿女组成的革命队伍,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百折不挠,证明它不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红四方面军的建军和作战经验,是我党军事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