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澧澹乡有个“小特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1
第2版()
专栏:在商品经济的大课堂里

本版新辟《在商品经济的大课堂里》专栏,目的是探讨、交流农村发展商品生产的经验,欢迎广大农民,特别是专业户、企业家及干部踊跃来稿。
农村统派购制度改革后,我国农民进入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矛盾。许多农民、农村干部对发展商品经济缺乏经验,生产什么,经营什么;怎样生产,怎样经营,常常心中无数,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商品生产发展以后,需要研究市场,组织市场,开拓市场。这里面的学问多得很。我们希望通过开辟这个专栏,把大家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逐渐克服片面性,增强主动性,把农村商品生产搞得更活跃。
澧澹乡有个“小特区”
陈国华
湖南省北部澧阳平原的澹水河边,有一个地势低洼、经常遭灾的小村——澧县澧澹乡樟柳村。前些年,这个村粮食、棉花的征购统购任务丝毫不比其他村少,虽然这儿有种麻、种铁扫帚(一种植物)及其加工的传统习惯和技术,农民也不得不被征购统购任务牵着鼻子走,无可奈何地搞单一经营。“守着金子不让卖”,哪能不受穷呢?
1984年初,澧澹乡党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决定把樟柳村作为经济“小特区”对待,免除了该村的粮棉征购统购任务,允许农民自由种植。(这符合中央的政策吗?即使今天,有些人也免不了有这个担心。其实,中央的政策不可能面面俱到,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具体办法。它只是规定一个总的方针和原则,各地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工作。特别是这类小范围的试验,不妨大胆地干。——编者)乡党委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服务、尤其是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上。这一年,樟柳村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大,家家户户都种麻和铁扫帚,加工成麻索、扫帚后投放市场,很受欢迎,一年时间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
到了去年,形势更加喜人。一批善于种植的农民成为种麻、种铁扫帚的专业户,一批善于加工的农民当了加工麻索、扫帚的专业户。刚开始各户都是自己跑市场,自己销售,随着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又涌现出了二十多个销售专业户。他们四处奔波,把各个农户加工的成品收集起来运出去,把市场信息带回来。一个靠户与户之间松散联合“串”起来的专业村形成了。去年,全村加工麻索和扫帚收入一百一十七万元,占全年工农业总收入的43.5%,全村人均纯收入七百六十元。现在,这个四百一十三户人家的村子,收入达万元的就有三十多户。(乡党委假如前年不为这个村“松绑”,也许樟柳村农民至今还只能是围着棉花和粮食转,很难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当然,制定和执行这样的特殊政策需要慎重,但这不等于不能有所创造。
——编者)
编后小议
农村中那些敢于改革探索的地方,起步时,有些人总觉得那里有些做法不符合“上面精神”。过了一段时间,当他们的做法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又发现,他们的行动和党中央的决策是那么地一致。原因在哪里?很值得我们做农村工作的同志深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