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社会心理承受力两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2
第1版()
专栏:每周论坛

社会心理承受力两面观
吴国光
饿了三天的人,狼吞虎咽过量进餐,难免要出毛病;久病体虚者,进补、锻炼都要慢慢来,一气速跑三千米是不太可能的。这种道理,前几年讲得较多,用意不外是说我们的社会刚刚经过十年动乱,承受力太差,好事也要慢慢做,弯不能拐大了。后来学者们就概括提出了“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概念,强调改革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
几年过去了,我们的拨乱反正进行得很成功,改革也比预想的要顺利。这一方面是因为党中央的政策合乎实际,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们的社会还是健康的,并不是弱不禁风的。甚至可以说,群众的心理承受力是超出了某些人的估计的。比如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实行价格改革等等,都是重大而敏感的事情,我们做了,并没有引起巨大的震动。可见,对于社会心理承受力,也有一个确当估计的问题。估计过高,毛手毛脚,大大咧咧,要出大毛病;估计过低,缩手缩脚,畏首畏尾,也耽误事情。尤其是当我们在全面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之后,整个社会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应当说社会的承受力已经大大提高了。
问题倒是还有那么一些领导干部,心理承受能力反而相当脆弱。表现到工作中,就是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缺少开拓精神与创造能力:以己度人,以为整个社会、人民群众也象他一样神经衰弱。如此这般,便经不起一点点震动,听到一点牢骚便大惊小怪,有一点小小骚动就无所措手足。听到议论纷纷或者新鲜点子,就以为那是出了什么事,最好是死水一潭,那才天下太平。这就象一则笑话中所说的,十层被褥的下面有一颗米粒也硌得睡不着觉。
这种精神状态与今天的安定、和谐的气氛很不协调。当领导的这样惊惊乍乍,经不起事,怎么可能在你那个单位形成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呢?这些同志会说,我是为了维护安定、和谐。那么,要知道,我们所希望的安定并不是生气全无的死水一潭,和谐也不是鸦雀无声的寂静一片。因此,安定和谐与议论纷纷、小波小浪并不矛盾,而是相反相成。如果没有了议论,没有了波浪,那种和谐其实只是虚假的和谐,安定则是脆弱的安定。只有经得起波浪,容得下议论,才是真正的安定与和谐。因此,身为领导干部,如果真正珍惜安定团结,希望增强和谐、信任的气氛的话,就要神经坚强些,心理承受力大些,别那么小肚鸡肠的,不允许一丁点不顺眼的事情。
这种心理状态是十分不利于改革事业的。改革中是要注意社会心理承受力问题,不能搞得过快过猛,但是看来也要提高一些领导干部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在干部中建设一种健康自信的氛围,树立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创造精神的观念,整个社会的心理承受力也就会随之逐渐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