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重视古典文学鉴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8-03
第7版()
专栏:

重视古典文学鉴赏
袁行霈
近几年来,古典文学的鉴赏成了热门。广大读者迫切需要这方面的读物,许多古典文学的专家也以极高的兴致撰写了大量赏析文章。这是可喜的现象。
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鉴赏占有重要的地位。鉴赏和创作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没有创作,鉴赏就失去了对象而无从谈起;没有鉴赏,创作的价值也只能处于潜在状态而不得实现。
注重鉴赏,就是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把文学当成文学来对待,而这正是目前应当加以提倡的。长期以来,在庸俗社会学的影响下,古典文学研究往往离开了作品的审美特质,片面强调所谓现实性、人民性,文学遂成为某种思想的图解。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对古典文学作出新的评价,是一个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的课题。而作品赏析——也就是对作品的再认识、再评价,作为一项深入细致的基础工作便日益显出它的重要。这是一项普及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工作,正因为要面向群众,所以更增加了它的难度。
中国历来注重鉴赏。季札观乐各有所论,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们堪称最早的鉴赏家。王敦酒后吟诵曹操的《龟虽寿》,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贺知章诵李白的《蜀道难》,呼为谪仙人,解金龟换酒为乐。这些都已传为鉴赏的佳话。中国早期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里已有关于鉴赏的论述。宋代以后的诗话、词话以及戏曲、小说的评点,大多以鉴赏为主要内容。许多文学批评家,其实就是鉴赏家,而许多鉴赏家又兼为作家和学者。
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并形成中国自己的传统。概括地说,它的特点就是直观的、印象的、评点的,重感受、重悟性、重启示。其好处是充分尊重读者个人的审美能力,留给读者许多补充发挥的余地,引导读者自己进入鉴赏过程。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鉴赏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对于鉴赏的心理机制、鉴赏规律、鉴赏方法等等都缺少科学的阐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五四”以后,西方的文艺理论和美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渐介绍到中国来,文学鉴赏在理论上有了许多建树。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朱自清、朱光潜、巴金、叶圣陶等老一辈的作家和理论家,都曾撰文论述过文学鉴赏的问题,他们就鉴赏的性质、鉴赏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发表过不少精辟的见解。闻一多、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等老一辈的文学史家,也都撰写过作品赏析的文章。古典文学的鉴赏遂呈现出新的面貌。目前的古典文学的鉴赏热,既是古代鉴赏传统和“五四”以后文学鉴赏所取得的新的进展的延续,又是对十年文化浩劫中扫荡民族文化、压抑审美要求的逆反。群众的古典文学鉴赏活动,呼唤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系统的鉴赏理论的诞生,也期待着系统的鉴赏文集的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